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过桥》是格雷厄姆·格林娱乐短篇小说,作品中的宗教寓意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而愈加清晰。文章题目中的桥,故事的陈述者,故事主人公,以及并不显著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的狗,都是作者宗教原型的寄托。故事情节紧凑,小说主人公卡罗维先生在寻找救赎的道路上有过面对桥的抉择,有着面对陈述者即上帝的愧疚,也有着对象征着忠诚和宽容的狗的厌恶。但是最终卡罗维先生成功地走上了救赎的道路,并且看到了桥另一边的风景和生活。  相似文献   

2.
斯蒂芬·克莱恩一直被公认为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对其短篇代表作品《海上扁舟》的解读也大多局限在对其中自然主义思想的挖掘与创作技巧的分析上。论文试图跳出自然主义视角的拘囿,联系美国清教主义的历史大背景,探讨《海上扁舟》中的神话原型与其潜在的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3.
苏焕莉 《考试周刊》2010,(36):52-53
托马斯·斯蒂尔斯·艾略特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最重要的作品。研究艾略特的中西方专著或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诗歌本身所处的时代而去探讨当时的一种社会现状,忽略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人类的普遍情感。本文拟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解读作品中出现的生—死—重生原型,探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情感。  相似文献   

4.
对小说《重返巴比伦》所蕴含的《圣经》"再生神话"这一原型及"U"型叙事结构进行剖析,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揭示了小说的精巧构思、寓言式的笔调以及作者自身经历在小说构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果从"A"的多重意义解读文本,那么<红字>中最根本的原型--"原罪--救赎"可以在意义的动态阐释中突显出来."A"既是象征生命的开始,人性的复苏,同时也隐射<圣经>中万恶之源头.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为典型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1-74
但丁的《神曲》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东西方文学的两部经典之作,不但都具有神话色彩的共性,还存在着同样的救赎母题,经历原罪、赎罪、获救这一救赎历程。《西游记》以佛教文化为根,《神曲》以基督教文化为本,二者虽存在很多差异,但在描写主人公的救赎历程方面却殊途同归。本文从《西游记》与《神曲》中所反映出的救赎原型母题揭示其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文学理论视角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解读。从小说的整体着眼,小说的情节符合"太阳-英雄"模式;小说中的时间安排对应了弗莱的原型季节模式;从小说的内容着眼,本文从圣经故事中找寻小说中"追逐"和"放逐"的两个原型母题。  相似文献   

8.
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票房排名首屈一指的影片《阿凡达》,聚焦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生态危机,并以人性中善良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展开故事,最终使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获得"救赎",并从中深深反思。  相似文献   

9.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曲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原型理论为原点,试图从上帝对诺亚一家、摩西对以色列人、以及耶稣对犯有原罪的羔羊的不同拯救方式人手,进一步寻找这些拯救方式的相同之处——他救,从而探析救赎意识在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的别样体现,也即自救。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神话奇葩"嫦娥奔月",学术界或从语言文字学、人类学,或从哲学角度进行探寻,遗憾的是他们对其背后深藏的生态思想蕴含却很少触及。本文立足当下,运用生态学和原型批评的有关理论,对"嫦娥奔月"原型所蕴涵的生态意蕴进行探析。在现代生态学视域下,女人与自然再度结成生死联盟,解构男权中心、二元对立和等级秩序,进而解构罗格斯中心主义逻辑本身。这对解决当代各种生态困境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新型的"人天合一"的生态关系提供丰富的生态智慧,并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著名电影《肖中克的救赎》是一部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作品。本文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认真地对这部电影进行了社会学解读,认为在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趋热的时候,这部电影所传导出的道理—为希望而努力,当希望变成现实,能以超越的心态淡然处之;希望可能还未实现,仍以超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永远是美好的,对于我们当今许多人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中通过悖谬叙事展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如刺般的他者性认识。这一认知形成的创伤记忆隐藏着当代日本人面对中国时复杂的心理:罪感、负疚,优越、想忘又不能忘。而作家对这篇小说三个版本的修改又现实性地表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认知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4.
新诗诞生后的十几年间,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飞升”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群落。“飞升”意象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深刻地展示了现代诗人的孤独意识、死亡情结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15.
张守富诗歌《纤夫的背影》由于拥有了思想的现代性与眼光的平民性而获得了情感的深沉性与趣味的健康性以及立场的民间性与读者的大众性,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其在诗歌艺术上现代的手法与新诗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库的翻译原型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原型论打破了传统的二元思维,跳出了翻译中"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等之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现今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元理论的层面上,据此,按照奈达的文化分类基准,建立小型双语平行数据库,用翔实的语料证明翻译原型论的可行性,证明《易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译者朝译语理想原型不断靠近、抽象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爱情”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由此可知,英汉情感概念“爱情”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同于斯蒂芬?金其他作品的小说,一反他惯有的恐怖诡谲风格,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写实主义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高墙内的故事。如何在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上演一出精彩的故事,这是斯蒂芬?金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这部作品无疑是成功的,而它的成功与小说的叙事策略———景观化叙事密不可分。“景观化叙事”一词的灵感源自奈保尔关于“空间叙事”的概念,因其在叙事空间上的狭小而得名。《肖申克的救赎》在叙事空间、叙事聚焦和叙事语言上的选择,都成功地将空泛的“人性”主题缩小到有限可控的范围内,把不可捉摸的善恶具象至真实可感,让本来只一方天地的监狱成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微缩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