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中国,提起《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观音这一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菩萨,在《西游记》中是一个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作为班主任,重新审视《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从她的身上能借鉴一些班级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第八回中观音为寻取经人,幻化模样后的人间形象是一个满身病疮的,衣衫褴褛的落魄和尚。在人们心目中法相庄严的观音怎么会幻化成这样一副模样?这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自由发挥,而是有着文献依据的。通过一连串相互继连的记载可以考证出其源流。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海洋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写了孙悟空是海洋之子,写其保唐僧西游取经的同时,频频东顾大海,寻求观音、龙王的救助,回花果山休忠,有着浓重的海洋情结。西游是其心灵的磨难与历练,东顾是其本性的自由和回归,海洋是他自由无拘、祥瑞和谐的精神港湾和家园,西游与东顾揭示了他精神矛盾的对立统一。《西游记》的海洋情结与秦汉方士、传统佛教、道教对海天佛国、海上仙山的幻想神往的思维定势有关;是明代海路交通的发达及远洋能力强大的体现,是明人云帆高张、乘风破浪、意气昂扬的时代精神与宏伟气度的反映;与作生长在靠海的地方,热爱海洋有关;与观音和龙王化区域的东移至海洋有关。《西游记》的海洋情结对明代《东游记》等其他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受“束发用具”及受“刑具”启发而发展衍化而来。唐僧、观音及如来均没有“松箍咒”,则孙悟空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掉紧箍,“松箍咒”就是孙悟空的“自性自度”,与“解铃还须系铃人”同一机杼。“紧箍”类似《后西游记》中套住小行者的“好胜圈”,“紧箍”是孙悟空成佛作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的皮裙下是真空上阵,不仅不穿长裤,内裤也不曾有一条。比如《西游记》四十二回,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之时,不愿在观音面前飞行:"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啊,恐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孙悟空不穿裤子的第一个直观结果,就是那红彤彤的屁股经常被人看到。《西游记》三十四回,孙悟空变做小妖潜入平顶山莲花洞,却被绑着的八戒认出:"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  相似文献   

6.
史超 《教书育人》2008,(7):24-24
在《西游记》中泡大的儿子有一天突然问我:“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把经取回来了,为什么非得让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那个观音更怪,她挥挥手就把妖怪都收伏了,却让悟空、八戒、沙僧与妖怪拼死拼活,自己躲到南海享清福?”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了一个从石头缝中蹦出的仙猴,大闹天宫后受到严厉惩罚,后经观音点化、唐僧感化,终于痛定思痛,改过自新走上了去西天取经的道路。漫漫取经路,他历尽千难万险,战胜群妖恶魔,终于护送唐僧到达极乐世界,完成了取经的使命,自己也由此修成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10.
无论你有没有读过《西游记》原著、无论是在看2011版电视剧《西游记》,还是在怀念1986版《西游记》,沙发土豆人人会做,如果只吐吐槽拍拍砖也太彰显不出格调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齐天大圣,那么在你心中,《西游记》里哪个妖怪最有文化?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2.
以构建以《西游记》文化为主框架的连云港城市文化为主线,深入分析了连云港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关系,认为连云港是《西游记》的重要创作背景地,是新时期《西游记》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虽主要是根据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故事衍成,亦与道教甚有因缘。《西游记》小说在明代中期问世后,因朱鼎臣《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这两部节本上,均未署吴承恩之名,亦未说明是据全本《西游记》节编而成,在另外四种明刊本: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三种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  相似文献   

14.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5.
张锦池先生在《西游记考论》中,就《西游记》的创作本旨——即主题思想提出了"人才说"的观点。这种观点似乎不足以概括《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因为单从作者角度推究《西游记》主题似乎不妥,而孙悟空并非"治平"人才,大闹天宫的故事并未反映"英雄在下,小人在上"的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文献资料非常丰富。现存明刊百回本有四个:书林杨闽斋清白堂刊《新镌全像西游记传》、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残本《唐僧西游记》。经详细比勘,杨闽斋本当是最早的善本,具有重要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末和元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真人)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祖稿即《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