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及造成运动损伤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运动损伤,常见的部位有腕关节、膝关节、腰部等,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规范、心理状态不好、缺乏运动保健知识等。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体育院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的在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体育院校的留学生武术教学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应突出武术文化内涵,让留学生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把留学生武术教学提升到文化交流的高度;另外,武术教师在组织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跨文化的教育性,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要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武术套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武术套路中常见的损伤进行了研究,从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诸方面分析了武术套路损伤的部位、性质及原因。并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从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自我保护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武术套路中运动损伤的措施,旨在为今后的运动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基于一线体育教师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题研讨、课堂观察及数理统计法,对全国33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展开全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武术必修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其现实困境主要有:武术动作较强的技术技巧性、武术传统文化体系不健全、武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要求高以及武术教与学的趣味性偏离等。在目前既定条件下该课程的改革出路为:以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为逻辑起点整体设置武术课程与教学,精简武术技术动作与套路,构建教育目标下的学校武术传统文化体系;适当降低武术动作规格、重视动作的技术技巧性,加强学生对武术基本技法及其原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重视练习中的心理感受,强化学生的身体认知;开发攻防性练习形式,提升学生攻防意识与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采用运动损伤情况调查表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球类和田径等项目是损伤多发项目,运动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腿部及指关节等部位,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和技术动作不规范等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建议增加学生对预防损伤知识的了解,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部分大学生运动伤害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开展大学生运动伤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现况调查法,对合肥四所大学学生进行伤害调查和流行病特征分析,发现田径、球类等大运动项目伤害比例最大,受伤类型以皮肤损伤、韧带损伤多见,受伤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规范。因此,应加强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现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以竞赛套路为主,缺少技击性动作的教学内容,在拳种的武术知识传授上缺乏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系足球专项学生足球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损伤以新伤损伤为最多,常发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损伤类型以扭伤和挫伤为主,损伤程度以中、轻度损伤较为多见,产生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体育道德不规范和场地差造成的,损伤受伤的时间多集中在大二下半学期,损伤治疗手段一半以上学生是自行解决,损伤恢复时间一半左右学生需要1周左右时间,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0.
摘 要:对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公开显示的可行性展开研究,有利于散打项目早日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在技术上做好准备。通过对比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认为:1)散打比赛采用“暗分制”,不符合体育比赛公开、透明的原则,有可能成为其进入奥运会赛场的障碍,应尽早进行改革。2)武术散打比赛实行“暗分制”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3)在不影响边裁独立评判的情况下,武术散打比赛采用适当的方式公开显示边裁判员的评分情况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12.
武术"文化空间"随人们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竞技赛场因为体制性、政治性而呈现出主导的态势,其在为一元化竞技武术提供了展示舞台的同时,亦成为承载精英文化传统武术的重要场域。但"舞与武的分道扬镳","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和传统文化流失很难使尚武者从赛场获取技术认同和找到昔日熟悉的"技术身影",终使竞技性武术"文化空间"门可罗雀。因此要坚持"技术自信",积极应对外来文化,变"冲击"为"动力";增加武术竞技赛场"文化软实力";光复文化传统,大力推进武术竞赛"城市化"与"农村化"道路的共存,积极到基层"寻根"和"采风";加强国民武术文化意识,举办"全国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13.
传统武术功法教育理念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武术功法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及格斗技术,提高人体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激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而编创的各种专门练习.从文化教育的视角,认为:传统功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功法修炼是一种文化熏陶;传统功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途径.指出:传统武术功法教育是动态而多层次的,宜采用"熏陶"的方式,坚持树人为本、重在体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摘要: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的有序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步入创新性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理论知识,对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国家战略诉求下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上阐释。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研究理应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强化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的新理念;从“文武兼修”的价值出发,重拾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教育意义;从“健康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主体功能。而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务必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最近发生的徐晓东与雷公太极的私下约战,又使得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传统武术的现状、瓶颈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地思辨与论述。具体言之,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在武术技法上表现为技法类型单一,以套路为主;在武术人员上表现为习武目标多元,古今差异大。传统武术的发展瓶颈:在武术技法上表现为针对性与系统性的武术技法较少;在武术人员上表现为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武术人员较少。最后提出了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即坚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朝着武术技法的多元化、武术人员的专业化、武术体系的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为人们的需求服务、促进武术价值的提升以及推动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7.
浅谈武术散打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体现武术本质属性的散打运动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如何使散打运动健康的发展,圆武术爱好者的梦,使散打运动成为当今第一搏击运动。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武德和人文精神方面研究武术散打,能够与武术爱好者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所学专业集中于语言、法律计算机等条款式知识体系的学科;多数学生认为场地器材、训练方法手段有待改进;学校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培养标准较普通学生偏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研究,阐述了武术软实力的概念。武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武术生命的传承延续力、武术精神的民族凝聚力、武德的感召力、武术的艺术审美力、武技的创新力五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软实力的建设主要有武术文化层、竞赛管理体制层和对外传播层三个方面,以此加速武术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