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用”和应“掌握什么样知识”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知识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观向现代的知识观转变,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与讨论,同时对学校教育领域中课程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观点,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是大有益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总是把特殊的事物作为认识的出发点,认识这些事物的具体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逐步扩大到认识同类事物一般的、普遍的本质。并以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去认识那些尚未研究或尚未深入研究的个别事物,进一步检验、丰富、纠正和发展原有的认识。例如初中…  相似文献   

3.
一、对传承性自然教学观的反思 1.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然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上课、做实验也只是为了检验课本知识的正确性。有的老师干脆将自然课本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知识与知识经济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知识经济这个伟大的时代,学校的知识教学应如何变革?本文拟从更新知识观念的角度,对此进行粗略的探讨。一、本位观:从“认识产物”走向“人化现实”关于知识,《教育大辞典》的界定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  相似文献   

5.
全面更新知识观念,切实改革知识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的知识教学应如何变革?本文拟从更新知识观念的角度,对此进行粗略的探讨。一、本位观:从“认识产物”走向“人化现实”关于知识,《教育大辞典》的界定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6.
赵汝明 《学苑教育》2012,(21):79-79
自我教育是以被教育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其内在的因素,去认识事物、探究规律、自我调节、总结积累的教育。 “差教师是把真理送给学生,好教师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知识教对,更不能搞填鸭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而要改变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摆正教师的位置,改变学生观,实施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感官和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的活动过程 ,它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科学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实践操作、创造等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1 注重知识获得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德国 1 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说 :“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他并尖锐地指出 :“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实验教学多采用“问题观察思考结论应用”的…  相似文献   

8.
杨开发 《甘肃教育》2007,(11X):44-44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在数学中,它曾与归纳法一起被人们称为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简单地说,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观察是一种能力,具有敏锐、深刻观察能力的人,对事物看得全面,能迅速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相似文献   

10.
逻辑教学不妨采用以下一些教学方法。一、从形象的具体逐步引入抽象。比如,什么是概念?课本中指出“概念就是事物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帮助学生弄懂“属性”、“特有属性”、“反映”等。一提起“属性”,学生很容易仅仅理解为性质。这时,可以让学生从日常所见事物中一一列举。比如:“人”有性别、年龄、高矮、胖瘦、身体强弱等,“茶杯”有大小、形状、软硬、好坏等,这些都是事物的性质。可是如果让学生继续列举,就会说出“人能用语言进行思维”“人能制造生产工具,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茶杯是用来装茶水供人饮用的”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历史教学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任务。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见仁见智,本文从“思维——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这一思路,略陈管见。一、思维说得通俗些,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经验为中介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人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首先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某些个别事物,这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知识观力图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整合起来.形成一种超二元论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通过“同化”、“顺应”、“自组织”、“对话”等建构方式消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及问题性教学.注重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用"和应"掌握什么样知识"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知识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观向现代的知识观转变,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与讨论,同时对学校教育领域中课程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概念是客观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并非如一面镜子,巨细无遗地把事物给照上去,而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讲清概念,也就讲清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讲清了有关这种事物的知识。近代的教育理论、重视“结构”的教学。所谓“结构”的教学是指不但要使学生认识该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逻辑结构。各种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都是以概念为砖瓦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讲清概念,不但教给了学生以有关对象的知识,也为他们  相似文献   

15.
教学录相《植物的果实》一课,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果实的构造,形成“果实”的概念。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层层展开。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每人带一些果实来上课,这种课前准备的做法,能使学生在形成“果实”的概念之前,对果实有一点粗略的感性知识,思维就是在这种感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王新普 《考试周刊》2010,(9):215-216
自从有了教育活动,老师可能就开始学会成为课堂的“主宰者”。那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讲台,就成了教师演绎真理和激情的舞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记,老师怒、学生怕,这种单一、居高临下似的交往似乎成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约定俗成的中国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二元论哲学的传统知识观存在两种主要的形式 :外源论和内源论 ,外源论知识观和内源论知识观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对立起来 ,这两种知识观的弊端在教学中日益显露出来。建构主义知识观力图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整合起来 ,形成一种超二元论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通过“同化”、“顺应”、“自组织”、“对话”等建构方式消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 ,对教学活动产生了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重新把知识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 )事实的知识 ,指人类对某些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基本属性、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的掌握 ;(二 )原理和规律性的知识 ,指对某些事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认识 ;(三 )知窍的知识 ,指能够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 ,以便实施某项计划和制作某个产品的方法、技能和诀窍等的知识 ;(四 )有关知识的来源和产权归属关系知识。世界经贸组织的报告把前两项知识称为“可编撰的知识”或可编码化的知识 ,把后两项知识称为“不可编撰的知识”或难以编码化的知识。人们普遍认为 ,…  相似文献   

19.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本质、属性、类型和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知识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教学又将面临怎样的改革呢?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相同教材中的一同段话,不同的老师教起来,在课堂上体现的“价值”却迥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教材特性的思考。在研讨“教材观的反审与新认”这一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区培民副教授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这篇课文中抽出一段话,请听课的老师(多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一线教师)当场登台,展示自己课堂上对此教材的处理,六位老师的即兴“表演”成了教师教材观的活生生的研究案例。“教材”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老师1和老师4对教材特性的认识有些相似。老师1用“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学生思考此处的语言之美,很显然,教材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教教材就是教学生知识。老师4用课堂上老师的“套路”提问“:这段话写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说话者有何感情?你写这段话想表达何种感情?”这四个问题侧重引发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知识,提问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但提问的方式太老套,答案也是惟一的、预设的。教师俯瞰文本,情感没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当然也难激发学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