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中,施蛰存以其心理分析小说独树一帜.他继承了五四精神,引入外国心理分析手法,同时幼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建构出全新的女性人物,即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敢于大胆表现情欲要求,勇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女性.施蛰存以平等的女性意识,来审视女性的生命逻辑,表现女性的生命真实,理解女性的生命欲求.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小说具有鲜明的悲剧意识。“感伤”是贯穿其文学全程的“情结”,成为作家本人俯视众生、关注人性的一种总体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深入理解施蛰存其人及其作品,把握好“感伤”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探讨施蛰存小说文本层面上所表现出的感伤,可以透视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是通过显尼志勒才了解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并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显尼志勒所擅长的内心独白,将人物的性心理描写到极至。在《善女人行品》里,施蛰存以内心独白写女性性心理,是“完全研究女性心理及行为的小说”,施蛰存写的女性都是欲望的畅想者,而不是欲望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施蛰存作品中人物设置上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善女人——漫游者”一对概念,试图采用意象分析的方式,对施蛰存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回避了以往施蛰存研究中所强调的“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小说”等概念。对他作品中不同文化空间的对视和互渗,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本文的中心意图在于展现施蛰存敏锐的都市感觉, 寻找其文本中这一特征产生、成熟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潮的引入两股风潮共同催生了现代文学里历史小说的心理分析一脉,从鲁迅到施蛰存,再到40年代的李拓之,这一派写作其实一直都在深化并继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施蛰存和李拓之两篇相关代表作品的对读,探讨了这派小说的部分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施蛰存写于上海的小说,探讨施蛰存几组不同类型作品中逐渐展开的对都市新的感觉结构中“人性”观念的叙述。本文认为施蛰存将这一“人性观”叙述,与性心理观照下都市人新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感受结合在一起,着力于书写都市人的“内在心理现实”,以期与其身体感觉以及都市环境中的物象结构形成对应关系,从中建立起都市人的“自我”主体感受。而当这一主体感受需要在“现代”之时间范畴,以及“都市”之空间范畴同时树立普遍性主题时,都市主体的生成原则以及种种特质,即以“内在心理真实”为基础的“人性”观,必须在不同的叙事模式设置中得到检验。在施蛰存笔下,都市/乡村、现代/古代等对立关系依照某种叙述逻辑展开、参与到都市主体叙述中去,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都市人“自我”的存在边界感以及种种复杂的问题与可能。同时,探讨现代都市人内在心理深度的过程,也是在心理自由和心理解放感这一点上,为都市主体新的感觉结构的进一步完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要素。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文体作家”、学者,集创作、翻译、编辑、学术研究于一体。其创作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学术研究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碑刻等多种学科。特别是其小说创作,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激烈冲突,把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挖掘出来,在三十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然而,这样一位极有成就的作家、学者,在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屡遭劫难。本文力求对施蛰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粗略考察,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施蛰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新时期以前的施蛰存研究;(二)为新时期以来的施蛰存研究。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是比较成功的。他吸收、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拓宽了人物的心灵领域,而且渗透到无意识底层;在刻画人物的梦幻、变态心理的同时,又没有忽视表现人物心理动因的社会因素。因此施蛰存对人物心理活动多层次、多侧面的挖掘,加强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达到了用传统描写方法不易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并不停留在对家庭女性精神出轨的简单揭露.透过对"蝴蝶夫人"的三重阐释,进入文本深层,女主人公主体意识逐渐上升的心理变化轨迹,暗含其不甘附庸为男性玩物的思想觉醒.而作者对这一情节的描绘,也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关怀,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赞同.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颇似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复杂韵味。对此富有诗性韵味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其诗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施蛰存人生感悟及情怀与对古典女性美的文化怀旧情调;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及施蛰存自身的诗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从1905年出生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走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历程,他的一百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翻译、编辑、教学工作,他都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他的口号是“另辟蹊径”,是求新求异。施蛰存最大的贡献是标新立异地运用心理分析和魔幻色彩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之一,他的历史小说《石秀》借精神分析学说对英雄进行非英雄化的重塑,从而挖掘出人物行动的心理动机;石秀杀嫂是他的性欲心理发展到施虐狂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主题选择、人物刻画及描写技巧等方面对施蛰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摒弃了显尼志勒对描写病态心理的偏执,并与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心理分析小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1905— )在表现都市社会的现代色彩时,偏重以心理分析来发掘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他先后接受了显尼志勒、蔼理斯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大胆探索在性心理,尤其是变态性心理和精神缺损型怪异心理等精神领域里文学表现的可能性,并取得相当突出的成绩,从而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表示了一个新的倾向”。一、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三十年代,是旌蛰存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代表性作品,均在该期完成。其中,能够比较集中反映他在心理分析方面的创作特色,以及表现这种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新图式 ,它与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同属中国三十年代的意识流小说。施蛰存用心理分析法创作小说 ,突破了弗罗伊德性心理分析的范围 ,深入到了文化的冲突、人物生存的状态以及普通的社会心态之中 ,为小说表现现实提供了使用心理分析方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的自由心性与文艺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内在个性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他的自由心性。“自由心性”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心态,是一种在生活积淀的基础上,融情感与理智于一体的个性倾向。施蛰存的自由心性是他传统文化教养、现代思想意识、文艺趣味和个性气质等心理结构的产物,这鲜明地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和文艺追求上。从施蛰存的整个人生立意上看,自由心性是他热情而不拘执的达观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是他在积极入世的文化作为的背后一道淡远的人生风景线,他的融“游方于内”与“游方于外”于一体的生命境界,既有一种人生的无奈,也包含有一种人生的智慧。在施蛰存既热情执着又淡泊自处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多种个性侧面的矛盾和统一,而其中有着施蛰存最深隐的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文化实践式的现代主义 王宇平(以下简称“王”):李欧梵老师,您好!施蛰存先生去世将近六年了,陈子善老师主编的《现代中文学刊》筹备推出“施蛰存研究专辑”以为纪念。您跟施先生交往颇多,他所主编的《现代》杂志以及“色、幻、魔”的实验小说都是《上海摩登》一书中的重要内容,您今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开设的“现代主义”文学课程也专门讲到施蛰存的杂志编辑、翻译与创作。在您看来,怎么理解施先生对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