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悲惨的人生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完这篇文章,心里生起一个疑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记叙祥林嫂,而是穿插一个“我”呢&经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是一个见证人。全文由“我”回鲁镇过年引起,以“我”的视觉观察鲁镇的变化;以“我”听到的传闻追忆祥林嫂人生片断;以“我”的心灵来感受封建制度下的肃杀气氛。“我”是连接读者与祥林嫂间的一根纽带。二、“我”是一个探索者。“我”回鲁镇受到四叔的接待,虽然并不隆重,但也表明“我”是一个有一定身份的人,“我”深切同情最底层的…  相似文献   

2.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一篇思想深邃的小说。它的结构也很特别。它由两个故事构成: 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提问是两个故事的连接点。祥林嫂的故事又是由两个“二难选择”构成的,“我”的故事也是由一个“二难选择”构成的。“二难选择”是一种假言选言推理形式,它含有两个假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着烂”。实令人拍案叫绝,但却未能做到现场目击者也曾说“待到祥白璧无瑕。其败笔乃是一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试想,一个人双手担着东西跪下岸上(淘箩)旁边还有一株菜。”时,遭受突然袭击还顾得了放平祥林嫂是被劫走的,场面自手中的东西吗,就算你有这份心,然十分混乱,更何况祥林嫂也非恐怕对方也不会理会吧!纤弱女子,又竭力反抗了一番。就算祥林嫂不弄翻淘箩,也至少也该是“淘箩翻覆在地上,不排除那两个男人踩翻淘箩的嫌米散了一地,一株菜也被踩得稀疑,文中写到“一个抱住…  相似文献   

5.
《祝福》写"我"在祥林嫂"穷死的"前后,五处用了七个"说不清",耐人寻味.从痛苦中挣扎着过来的祥林嫂,对封建社会支柱之一的神权断然怀疑起来,向"见识得多"的"我"询问"究竟有没有魂灵"?为不增添末路人的苦恼,"我"该怎么回答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两个省略号,蕴涵着"我"的踌蹰情态.为安慰祥林嫂而说"有罢",又怕因此于她有些危险.惶急之中吐出"全翻过先前的话来"的"说不清",既表现"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关心,也说明"见识得多"的"我"并不能帮她精神上得到解脱.旧历年底回故乡暂寓鲁宅的"我",属于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虽不顾忌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是借题骂自己,但是话不投机,何必招惹麻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对于该小说的传统解读主要集中在祥林嫂的人物分析上,此处转换解读角度细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我",探讨祥林嫂对"我"的反作用力,试图透过祥林嫂反观"我"。  相似文献   

7.
张红英 《读写月报》2022,(34):20-23
<正>一、这一生:“无我”中“被奴化”的“我”纵观祥林嫂短暂的一生,她始终没有真正独立的人格,恰是“无我”中“被奴化”的“我”。祥林嫂是谁?是一个叫祥林的人的妻子,她连名字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名字?她嫁给了谁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被称为“某嫂”。这是典型的“无我”,一个人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可见她的卑微低贱。无形却顽固的封建思想让她没有了姓没有了名,这也恰是她“被奴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祝福》第二课时。考虑到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大致把握了《祝福》的基本内容,这节课我想作点尝试,改变一下多年来的老教法。于是,我这样开始了开场白:"同学们,课文的情节、结构大家已经搞清楚了。昨天我们又重点赏析了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通过这三处肖像描写,我们既了解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体味了鲁迅先生文笔的精妙与构思的精巧。今天我们就做一件事,替祥林嫂找找活路,好么?""好!"学生纷纷响应。"大家先认真看看书,准备一下,5分钟后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小说《祝福》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成功刻画,有赖于文中若隐若现的数字序列,这些数字完整地演绎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一半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正是出于对分为"一半"的恐惧,祥林嫂才去捐门槛的。  相似文献   

12.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教参》这样回答。这一点几乎已成定论。《教参》中还进一步分析:“我”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回答含糊,说明了“我”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至于“我”在文章中的意义,《教参》说,是起一个见证人的作用,是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线索作用。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祥林嫂一生的遭遇的。不难看出,这一切都是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 ,做女人难 ,做寡妇更难 !重读鲁迅先生写于 192 4年的短篇小说《祝福》 ,探看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生命轨迹 ,难免喟叹不已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没问她姓什么 ,但中人是卫家山人 ,既说是邻居 ,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 ,作品对主人公的介绍。有姓吗 ?有名吗 ?我们无从知晓祥林嫂的真实姓名 ,那是因为在中国男权社会 ,妇女“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没有姓名 ,这是人权的自我迷失。“大家闺秀” ,“小家碧玉” ,“三寸金莲”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男子对女子的审美价值取向。然而祥林嫂的“手脚都壮大”就有点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14.
薛海潮 《新高考》2008,(3):15-15
阅读探究,是新高考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热点。那么到底怎样在阅读中探究,笔者结合新考纲对这方面能力要求,以《祝福》一文后的一道虚拟想象题为例,试作说明。苏教必修二《祝福》一文后的"活动体验"题2,要求顺着以下虚拟的线索和情境展开想象,并把想象的"故事"和原文进行比较。(1)假如祥林嫂没有死;(2)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3)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4)"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说不清"。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要使"想象"达到精彩的程度,就得合理且富有个性,这关键看"探究"是否有以下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小说中有两处说到"醉醺醺":一处是新正将尽,卫老婆子给四婶拜年,"已经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给四婶讲述了祥林嫂被婆婆领回家后的经历.大意是祥林嫂被逼改嫁却因祸得福,嫁了贺老六后生了儿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一处是小说的结尾,祥林嫂在新春逝去后,鲁镇照样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细加揣摩,两处"醉醺醺"的含义真的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祝福》中,“我”和柳妈都是祥林嫂一生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对祥林嫂的命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是善良人,同情祥林嫂;但他们的“善”既有相同点,又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学校号召老师们为学生推荐优秀视频,我推荐了《花婆婆》和《种树的男人》。 很早以前,我就在电脑里收藏了这两段让我百看不厌的视频。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甚至像祥林嫂逢人必讲阿毛一样,逮住一扇耳朵就狂热地推荐这两段视频。我以为,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无常”。课本注为:“佛教用语,意思是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不能长久,有生必有灭,多引申为死的意思。”笔者以为,这个注释不符合本课实际,有悖于作者原意,即使放在原文中,也是令人费解的。原文在写到得知祥林嫂死去的消息后,作品中“我”独坐在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  相似文献   

19.
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典型,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张元录同志《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一文(见青海师院《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批评有些教师“牵强附会”地制订《祝福》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封建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吃人本质”和“让学生体会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认为在这篇课文里,“既找不出政权、族权、夫权的吃人本质”,也得不出“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的结论。于是,经过“实事求是”地分析,张同志认为“祥林嫂是一  相似文献   

20.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