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事物都是“其始也简”,新华社也不例外。 1937年11月,我与家属由战火連天的上海乘火车、骑驢子到了民主聖地——延安,休息三五天后,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新华社社址是在延安清凉山上,它和解放周刊  相似文献   

2.
我从1990年7月到1992年10月,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工作了两年多,这段时间,正是这个国家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我成为“8·19事件”、苏共解散、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列宁格勒更名、塔吉克斯坦首次内战等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也是我到新华社后受锻炼最全面,收获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做了一辈子新华社记者,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海南岛南端的天涯海角,到“北极村”漠河,从帕米尔高原脚下的新疆乌恰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抚远,可以说,我是新华社记者里唯一到祖国东南西北边陲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延安创办新华广播电台算起,迄今整60年。这60年间,一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就辉煌,值得热烈祝贺。 我同广播事业结缘,也是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立时期开始。那时我在延安解放日报工作,同新华社的同志同住在延安城东门外的清凉山上。当时新华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部分。报和社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6.
我近日到著名作家刘白羽家里作客。刘老已经80高龄,身体健康,也很健谈。1946年至1949年秋,刘白羽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出色地报道了东北解放战争,后又随部队进北京,下武汉,直到湘西常德,才离开记者岗位,奉令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我是1949年4月走进新华社的,在新华园里度过45个春秋。这次与刘老见面两小时,我们的交谈很自然地集中到刘老当记者的生涯。  相似文献   

7.
我每天看报,对新华社是有深厚的感情的。同时我也是“新闻业务”的长期读者,因为栽是从事新闻教育工作的,“新闻业务”虽是新华社的业务刊物,对我的业务却很有帮助,所以我每期必看,成为它的爱好者。从最近两期“新闻业务”的“笔谈新华社的业务矛盾”栏里,看到许多讨论新华社未来发展的文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春节,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打来电话,除了新春祝福,更告诉我一个让所有人听了都会吃惊的事情:2009年12月1日刚被中央批准成立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简称CNC)准备考虑在香港以资产重组方式上市! 2009年春节后,在新华社下属《上海证券报》任职的我来到了刚组建的音视频部,参与到新华社电视事业的大发展中.当时,不要说员工工位不能保证,连节目条数都以下达硬任务的方式才能勉强达到50多条,质量也还不能以新华社的发稿质量去要求.三个月后的"五一"假期,我给新华社副总编辑兼音视频部主任吴锦才发去一封电子邮件后,不辞而别,回到了《上海证券报》.  相似文献   

9.
我是偶然走上新闻这条路的。我们这一代是动荡的一代,我没有什么背景,没有什么“后台”,也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只有靠自己。1973年上了安徽大学,1976年毕业后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实习,没想到会被留了下来。1980年新华社成立港台编辑室,我从那时就开始搞港台报道,至今14年了。 说实在话,我现在并不轻松,比起刚参加工作时更需要拼命工作。人生本来很短暂,而工作的最佳时  相似文献   

10.
邵云环同志简历邵云环,女,1951年6月19日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1975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1990年至1993年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今年3月,主动请缨,赴贝尔格莱德采访,发回许多深受欢迎的稿件。1999年5月8日在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中牺牲。“我们不相信她去了。真的,她仿佛刚刚同我们道别,她平静地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谁知,她这一去——”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统缉部,人们轻声对我说。我也不相信,邵云环,我们的同行,你真的就这样离去…  相似文献   

11.
我是新华社稿件的長期讀者,也是“新聞業务”的長期讀者。现在,当吳冷西同志要求大家帮助新华社开展业务的时候,我願以一个报紙的編輯的身分,和新华社同志談談关于新华社稿件的問题。因为我們是知心朋友,我也无話不說,如果說走了嘴,就算是片面吧! 我現在編一个地方版,每周發一万字,要求是:有地方特点,稿件要与众不同,要尽量做到“独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确想了很多办法,伤了很多腦筋,虽然支撑了下来,但極吃力,后来,我們想到了新华社的特約稿。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新闻大厦的发稿系统中,有一个专门为全国地市报提供新闻稿件服务的部门——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这里编发的稿件供全国230多家地市报刊用。今年春天,作为新华社与地市报双向交流的一项内容,安阳日报社派我到新华社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和工作。在这期间,我与地方室的同志一道编稿,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易地采访,耳闻目睹之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到地方室后编辑的第一篇稿件是《安阳市劳动局妥善解决特困户子女就业问题》,当时我对这种纯地方新闻能不能在新华社播发心里吃不准。但地方室一位负责人看过后说,别看这只是地方新闻,站  相似文献   

13.
我和张家炽同志认识是在1949年秋。那时,北平刚刚解放不久,张家炽从人民日报调到新华社,在总社采访部任记者。1951年,我到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后改组为上海分社)工作,张家炽夫妇也随即调到上海,尔后又从上海回到北京,前后37个年头,一直在一起工作。因此,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对他的不幸过早去世,我是十分悲痛的。张家炽早年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是40年代蒋管区进步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解放后,他服从工作需要,当了一名新闻记者,在新华社30多年,大部分时间从事经济报道,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及其经过的曲折历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新闻学理论方面也颇多建树。本书收集张家炽从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一位资深记者在谈体会时说:“调查研究,不仅是记者搞好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也是记者成长、成熟和成才的重要途径。”这番话,是我们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也是启迪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成才的至理名言。我到新华社当记者已有二十个年头,特别偏爱专题调研,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究其个中滋味,有失败的苦涩,更有成功的甘甜。  相似文献   

15.
从1953年入社到1984年调离,我在新华社的31年里,一直从事日本问题报道。在庆祝新华社65周年诞辰之际,多少往事,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深印在脑海中,令人难以忘怀 新华社发自东京的第一份电讯 我从1953年调到新华社后,就被分配在国际部东方组做日本问题报道。当时我对新闻业务一无所知,得事事从头学起。1954年10月下旬,中央决定派出以李德全为团长、廖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总社派我以随员名义参加代表团。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访日代表团,中央非常重视。当时,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建国50年出版的《通讯 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出版,冯健、李峰主编,穆青、李庄为顾问),将《大寨之路》选入了该书。这使我又回想起往事。 随穆青串街走巷 《大寨之路》是 1963年 11月下旬采写的。在此之前,我对穆青的采访作风留有深刻印象。1958年春夏之交,穆青从新华社上海分社调到总社不久,就先到山西分社。当时分社地址在太原市新民头条1号。他不住宾馆,住在分社的客房,也没有随行人员。那年我20岁刚出头,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当记者只两年,还是光棍。他那年也不过三十来岁,知道他也是鸡年生的,正好…  相似文献   

17.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18.
6月1日13时19分7秒,柯受良驾驶着一辆乳白色的三菱跑车从铺设在黄河壶口山西一侧的跑道上跃出,我按下了手中的快门。全部拍摄只用了两秒种。数小时后,照片通过新华社送上国内外许多报纸的头版。 回想当时,那紧张得令人窒息的两秒钟刚刚过去,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拿相机的手也有些微微发抖。为了这短短的两秒钟,新华社“飞越黄河”摄影报道组,团结奋战,历尽艰辛一个多星期……而对我个人来说,作为新华社山西分社的摄影记者,为了对得起这两秒钟,更是付出了许多:搜集有关文字和图像资料,随柯受良或自己前后四次去黄河壶口熟悉地形、选择画面;两秒钟的背后,有我长达一年多的准备,有说不尽的让我一生也难忘的经历、感受。我更加体味到“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这是他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第一次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按照惯例,中央领导活动的文字和摄影报道都由新华社发通稿,我和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孙杰、摄影记者刘卫兵承担了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20.
2006年8月,我独自踏上北上首都的行程,目标是新华社总社。北京是我一直想去的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令我痴迷,而新华社也是让我神往的地方。从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开始,新华社记录了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历史沿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闻记者。于是,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热情,提着行李,远离家乡上海,来到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