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文化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滋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民众相信,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并通过各种活动来达到“绝地天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目的。四季和生命是合而为一的,而四季就是天地精神的最好体现者,人们在四季中的民俗活动也都体现了与自然生命盛衰的协调与和谐交融,即“天人合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韩国“辰韩”遗民,《后汉书》称之为“秦之亡人”,但究系来自何方?这已成千古之谜。若将其语言等民俗与秦汉以前的洞庭湖区、沅湘之间的土著居民“蛮越”的语言等民俗进行比较,就会惊异地发现,秦汉以前迁徙到韩国的辰韩移民,具有鲜明的洞庭蛮越特征,韩国“辰韩”移民就直接源于洞庭蛮越区。  相似文献   

3.
2010年,狂飙突进的高铁没有让春运这一“俗”刹车;2011年除夕,围着电视机看春晚,又一次成为了春节时的“伪民俗”;过完长假后上班,和同事们一起批春晚“三俗”成为了风俗。父辈儿时,国家曾经大张旗鼓,不息暴力“破四旧”:但收效甚微;我辈幼时,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师范专业都开设有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目前,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相关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但是,基于EEPO研究的教学改革尚属空白.本文通过具体的EEPO教学策略对《人文地理学》中“民俗与文化”这一章节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在现代化文化环境下,传统民俗艺术的生存危机。分析了民俗艺术的存在价值并指出民俗艺术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提出了民俗艺术的发展要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特色。民俗艺术只有在不断的发现、认识、借鉴和使用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葛力力 《职教论坛》2005,(5X):27-29
“双师型”教师从开始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不断充实、修正、完善的过程。“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符合社会实际,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及规律的科学概念,培育大量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是否疏离,不在于教师是否传授客观知识,而在于传授知识的技术高低;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也不至于让学生盲从于师;追求"整全"的理想,由于抽离了客观知识,因而难以实现。教学不是割裂的,应该在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追求"整全"。师生双方也不能是纯粹的"友伴"关系,而只能是"亦师亦友"。  相似文献   

8.
刘铁凤 《考试周刊》2011,(76):30-31
作者针对词汇历时变化所负载的语用与民俗变迁,采用文献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对"工"进行历时研究。发现:"工"的理据来源于神话传说,作为称谓在交际中隐含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礼貌程度;同时,"同"折射处人们的身份地位、婚姻习俗、地域艺术、时代印记等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6,(7):14-19
晚清以降,粤东客家地区存在大量的"过番谣",这种歌谣见证了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创业的辛酸史、血泪史。客家人为了生计而"过番出洋"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措。杰出的诗人、外交家黄公度则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客家人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作了生动的描绘。试图在客家民俗文化的视野下,对粤东客家的"过番谣"与公度先生的"过番诗"进行现代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2005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对于研究性学习主阵地在“课堂”;“标准”下的“多元”;灵魂是“问题”等认识,本人原则上认同。但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不敢苟同,如“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我认为至少在认识上有以下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1.
“刊”在唐宋以前是“削”“修改”之意,唐宋以后才有“雕板印刷”的意思。因此,西汉时期文献中的“刊”并不证明此时已有雕板印刷。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17,(1):90-94
鸡出现在日本的时间较早,尤其是出现在日本神话中有限的十二支动物之一,与日神的复活、再生以及日本神道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民间、民俗中具有广泛的灵异性,亦由此产生许多光怪陆离的俗信与禁忌。本文拟通过日本民俗中鸡信仰的整理与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民俗文化的构成与日本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而达到进一步认识、了解日本,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为了拯救处于贫弱中的中国,纷纷转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科学文明”重视。但是,在一场向西方学习“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的热潮中,却有部分知识分子对此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在肯定西方“科学”与“物质”对中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并由此指出了个体精神发展的重要性——鲁迅和梁启超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张雁 《语文知识》2000,(6):29-29
从前的演员是没有“领衔主演”这种称谓的,而如今,“领衔主演”的字样频频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的片头。“领衔主演”应该有几位呢?我们不妨看一下几部电影电视剧:电影《男妇女主任》、《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中“领衔主演”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追寻“正月十六走太平”这项传承1500多年的古老民俗文化的“活化石”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历史变迁过程及社会文化价值,即:休闲健身、教化、旅游开发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在研究每个不同的民族的审美观点的时候要从该民族的形成历史、发展状况、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基础的诸多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论民俗“约定俗成”的相关因素及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的“约定俗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约定”的对象,“约定”对象的产生,如何“约定”等因素,然至今无人对此作过深究。有鉴于此,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较具体的探讨。把握住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俗“约定俗成”的含义、全过程,民俗的起源和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个“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  相似文献   

19.
民俗语汇是语言系统中直接与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是民俗事象的最活跃也是最典型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是考察、研究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携带着深层文化讯息的语料实证。开展民俗语汇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民俗调查和地方舆情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它对于制定社会发展战略、辨风正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汉语的文化词汇“身心和谐”、“天下为公”、“精神文化生活”翻译成英语,这是文化翻译的过程,要求译者正确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