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主流中的组成部分。荀子与《中庸》、孟子在天人合一思想上只有言说语境及维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年,其实诸子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业已成熟。荀子以儒家学说为主,又适应了时代大的趋势,兼采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哲学观。他的“天人观”就是在儒道两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与荀子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学论等几个方面均有异同,分析其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儒家民族观来看西汉的民族政策,通过西汉对周边各个民族实施的具体政策,来研究儒家民族观在具体政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战争现、强兵论、治军术三方面全面论述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的战争观基于孔、孟思想,但不反对一切战争,肯定“仁义”的战争,否定违背“仁义”的战争;强兵论,强调政治上的人心向背为本,军事上的权谋机变为末;治军术,强调将帅应做到“弃疑”、“无过”、“无悔”,治军应做到“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文中对不同观点也作了平允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由于传统观念。二千余年人们一直视战国时期的荀子为儒学大师。但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依我个人之所见。荀子应该是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稷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个人的思想体系当然也应该属“黄老之学”——后期道家。  相似文献   

7.
如何有效地预防犯罪,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两千多年前的苟子有一套深刻的见解,重新认识他的犯罪预防思想,对国家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艾会波 《现代语文》2008,(11):19-20
荀子是孔子孟子以后的儒学大师,继承儒家以礼义治国的思想,同时兼采道、名、法、墨诸家之说,是战国末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教育思想丰富而且深刻,他是先秦诸子中较深刻全面地论述教师的一个教育家。后人对荀子教师观的阐发多集中在教师的地位、作用、条件、师生关系四点上,但是在教师的条件和师生关系方面说法不一,这些说法不一的观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出辨析。  相似文献   

9.
荀子天人观的最终指向于"天人合一",它既不同于孔孟传统儒家的"天人一体"说,也不同于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说,而主要是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融合得出的结论;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三者都讲"天人合一",但怎样实现"合一",他们各自实现的理路却不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为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思想体系完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现实形成了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思想。荀子的德育思想不仅对当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与荀子同为战国中晚期的儒家大师,他们对孔子所奠定的儒家教育思想都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从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出发,就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及教学等几个方面,比较其两人观点的异同,并以此略窥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与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在关于君主与礼义问题上,荀子也通过综合法家、墨家及儒家思想,确立起意欲使二者既相克又相生的循环统一理路:一方面,以礼义规范、制约君主,维护社会秩序,范导、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尊君确立君主的主宰地位,为这一价值的贯彻落实找到现实的动力与途径.这一思想对儒家其后赢得独尊地位有着决定性影响,也构成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从政治哲学角度看,这种统一既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隐含着内在矛盾与冲突,最终由于皇权的不断膨胀而必然趋向对礼义根本宗旨和规范、制约功能的逐渐消解.所谓“外儒内法”和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不断循环都可以从这里获得有效解释.这提示我们,在发掘、弘扬荀子思想积极意义的同时,也须警惕其所隐含的某些负面倾向和效应.这对我们今天思考某些问题应该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解百家之蔽,取诸子之长,其天人观所蕴含之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映照今日生态文明建设之显题,启示我们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应明于天人之分,依循天道而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当制天命而用之,凸显人之主体;而达于天人合一,促进生态和谐当成为人与自然共处之要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陶行知受到“五族共和”论及民国时期边疆民族问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主张维护国家统一、推进国内民族团结、尊重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及反对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侧重在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方针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其旨趣在提升各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封富 《重庆师专学报》2003,2(3):63-66,72
《荀子》32篇,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了汉字的起源、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作用、语言的修饰、方言与共同语等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在论证上述问题时,荀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时闪烁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曙光,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可以这样认为,荀子的语言观,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荀子为什么要用“礼”来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荀子怎样用“礼”来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并阐述了荀子的个体与群体观的合理性及空想性。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荀子的道德观,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不同点;充分肯定了荀子重视学习,强调实践的当代意义。论证了荀子知行观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和尊师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