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婷 《考试周刊》2010,(36):47-48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奉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目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个支脉。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对中日文学加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朱英姿 《现代语文》2009,(9):144-145
本文对《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两部巨著从作者、主人公、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在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雪国》作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深受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咱。它借爱情反映现实生活,写出了对人生悲哀、虚无的感受,体现了川端康成的“回归传统”情结。  相似文献   

4.
从"家庭观"的嬗变管窥日本当代女性文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墨 《现代语文》2006,(3):89-89
女性学在日本学史上曾经创造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平安时代,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最早提出了大和民族的审美特点——物哀、幽玄,千百年来哺育和滋润着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以明治时代的通口一叶、谢野晶子为代表的女作家及女诗人们,以其传统的创作形式,形成了日本女性学的第二次高潮。第三次高潮则是日本当代的女性学创作。始于战后而至今的日本当代女性学经历了社会的急剧变革,深受外来化的影响,女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缜密的观察、细腻的笔触组成了女性作家创作群体活跃于日本史坛,形成了—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正>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以"卓越的感受性,并以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印度诗圣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相似文献   

6.
刘伟娜 《文教资料》2008,(27):35-36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文学家,以代表作<雪国>而闻名世界,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大都渗透着"物哀"理念,本文从介绍川端康成及"物哀"含义入手,通过分析川端康成的经历和代表作<雪国>浅谈其文学中的"物哀"理念.  相似文献   

7.
李亮 《考试周刊》2010,(22):32-33
本文从“静”、“寂”两方面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主要从《阴翳礼赞》和《源氏物语》中分析“静”、“寂”之独特关学观。  相似文献   

8.
社会现实被认为是文学的来源,文学也成了社会的一种反映。在这种观点下,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有着广泛的发展领域。但是,文学不能等同于现实。通过王祥夫的短篇小说《客人》探讨了在当下中国转型时期城市与农村两种文明的冲突,来表现文学世界虽然与社会现实有着复杂的联系,但文学世界是作者通过多种文学手段被艺术化审美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长的长篇写实小说。它涉及了中国古籍中的众多史实和典故,大量引用白居易的诗文。作品散韵结合,在叙述中插入和歌和汉诗.集日本语言的哀婉细腻和中国古语的精炼含蓄于一体。通篇行文典雅衷婉,充分展现了平安王朝的宫廷生活.彰显了几个世纪以来汉学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在当代的具体关系。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第一条线上的日本文学,代表人物是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第二条线具有将世界文学转化成日本文学的性格,如作家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等;第三条线。也可称为“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线,是全球亚文化天下一统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为思考所谓世界文学的定义,可以先考虑一下世界语言。文学要借助某个国家几种语言中的一种才能够存在。但实际上文学家们都还梦想着能有一种世界语言。20世纪世界文学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重新彻底地思考自己文化的问题、文明的问题。这或许可以最终以关乎世界语言构想的方式,成为参与世界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经典文学近来风行日本,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全新译本,许多书店特辟了俄罗斯文学专柜,5卷本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最新日文版销量更是突破80万部,令人不禁发出恍如隔世的感叹。日本媒体日前刊发述评,从翻译风格和国民性的角度,对眼下这波俄罗斯文学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朝日新闻》介绍说,  相似文献   

13.
浅谈日本文学中的悲剧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人中普遍怀有一种"悲"的情结,因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制性格,他们把这种悲永远压抑在心底,永远把痛苦表现为淡淡的一种哀愁中的伤感,从不会让他人看到他的痛彻心扉,这种悲是很轻的一丝伤感,含有一种婉转,阴柔,难以诉说的美。所以,历史人物中的悲剧式的英雄很受日本人的推崇,他们喜欢文学中主题为悲伤的作品,在日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暮らし(生活)"与"暗"发音相同,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昏暗的,还有"かわいそう(可哀相)"中文意思为"可怜"与"可爱"出于同一词根。  相似文献   

14.
有网络媒体出现以来,促成了网络文学的产生。那么,网络媒体对文学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正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本文从写作环境、创作主体、语言风格、技巧实验及文学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归纳了网络媒体对文学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文化和日本文化相比较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我们解析日本文化时,总是觉得熟悉,但是又存在一些差异,这是由于,日本文化是从我国文化演变而来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日本文学的特征,在研究时我们立足于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化,详细的描述一下日本文学的情趣性和脱政治性.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世界各地文化的研究。在日本学研究中,日本文化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从文化中理解和把握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问题的内涵,才能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的本身。本文论述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日本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探讨了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希望能为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们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其研究型大学面临社会问责、学生意识转变、大学急速"巨型化"三大危机。本文梳理了日本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构成上看,日本的研究型大学主要包括7所旧制帝国大学、11所单科性官立大学以及庆应、早稻田两所私立名校;从组织结构上看,日本的研究型大学经历了由单一的"讲座制"向"研究生院重点化"方向的转变,这个转变给其本科教育、人事制度、财政预算等方面造成了深刻影响。当前日本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维持教学科研的卓越性,这将对日本大学的制度环境、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学较之过去历次的新文学运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主题的社会人本倾向.作家在选择和处理题材上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艺术形式的全面发展,多元形态的人文审美批评格局的形成等,构成了其主要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徐则臣认为乡村和城市是世界的两侧,乡村生活让他感知着生命的爱与怜惜,进而潜在影响其写作。何平对乡村的情感是复杂的,既迷恋又想逃离乡村。李徽昭则在世界视野中比较和阐释乡村的独特性,呼吁关注乡村。有关城市,徐则臣指出,文学应该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不断穿越,正确认识当下城市。何平认为,中国城市是马赛克一般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李徽昭提出,不能从表层或概念去理解城市,应强化个人感受,从主体性出发去认知和解读城市。他们共同认为,中国城市文化有其复杂性,城市书写还没有充分文学化,作家需要建构新的城市审美数据库。李徽昭认为《耶路撒冷》是一代人的心灵史,弱化故事情节的同时,强化了小说的思想力。徐则臣则指出“耶路撒冷”关切着精神层面,当信仰缺失、妥协成为常态时,应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20.
丹穆若什对世界文学的三重界定肯定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即肯定了译者主体性在构建世界文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该定义出发,本文通过对比杜甫《月夜》英译本差异,发现译者主体性对原文传播视角的偏折、译本的可接受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证了其在世界文学构建中的作用,并建议译者形成以接受语境为导向的主体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