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桂苑笔耕集》是朝鲜汉文学奠基人崔致远撰写的一部诗文集。崔致远(857-?),字孤云,出生于一个低微的新罗贵族家庭。12岁来到唐朝,17岁进土及第。曾任宣州深水县尉(今江苏源阳县),继任淮南节度使高讲的从事。受唐僖宗礼遇,授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使内供奉,赐紫金鱼袋。公元885年兼以唐使身份回国。在唐朝生活期间,他创作颇丰计有《今体赋》5首1卷,《五言七言今体诗》100首1卷,《杂诗赋》30卷,《中山覆资集》1部5卷,《桂苑笔耕集》1部20卷。崔致远回到新罗后,还著有《四六集》1部.《诗文集》30卷。这些作品除《桂苑笔耕集》…  相似文献   

2.
关于崔致远在唐及第后至归国前的仕宦经史料记载多有出入,尤其是在及第后何时入仕、入仕的方式及入幕后的经历记录相互矛盾,为了更清楚地还原崔致远这一时期的经历,本文从唐朝中晚期的铨选制度入手,厘清史料记载中的龃龉之处,确认李朝徐有榘的《校印桂苑笔耕集序》里的记载更为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3.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话是屈原自述出生的年、月、日,在当时并无深义,也不难懂,然而到了后世,却众说纷纭。游国恩在《离骚纂义》中,逐一分析了宋代以来的各种解释,认为王逸之说,即摄提为岁、孟陬为月,庚寅为日“为允”。但屈原究竟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呢?近人推算结果各不相同。可见准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之不易。今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时刻问题为例,说明掌握历史知识对理解古型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国际标准认为,10岁~20岁是一个人的青春期,实际上,10岁~14岁的少男少女,就是一个“准青年”了。14岁可以申请入团,14岁开始要负有“刑事责任”等,绝非空话。更不用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国家的公民,又是地球村的“村民”。在18岁进行“成人宣誓”时,青年是否有这样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却往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近日,有这样一个心理咨询个案:初二男生小丰是一个个性很强的男孩,他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在学校与同学不合群,经常挑剔别人的不是和弱点,在班上没有知心朋友。小丰虽然能够经常对母亲说说学校…  相似文献   

5.
在朝鲜历史上,“书院”二字在新罗末年就出现了,此时正当我国唐末五代之际。《三国史记》卷四六《崔致远传》:“崔彦为年十八入唐游学,……四十二还国,为执事侍郎瑞书院学士。”但它是掌管国家机密的事务机关,与后世的书院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4年2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曹阳、王菲菲的文章《“烂片”〈大闹天宫〉闹了谁的天宫》,文章第一段写到:“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异常火爆,票房创新记录,尤其是《大闹天宫》更是一路领跑。然而,票房虽然火爆,电影的质量却让人不敢苟同。”这段文字末尾句子有语病,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显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苟同”条目的解释是“随便地同意”。对别人的观点或见解,可以说“不敢苟同”;对“XX的质量”,不能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这么说吧”这一言语自述结构是换言自述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经历了逐渐虚化的过程,最终凝固成典型的话语标记.“这么说吧”通常处于启下或承上启下的位置.在语篇衔接上,它起着总结上文或解释说明上文内容的作用;语用方面,“这么说吧”有加强语气、提醒注意和争取听话者认同说话者观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前辈学者对“眉寿”的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运用构形系统分析法,对两周金文中的“■”字的构意进行了新的说解,认为“■”字是与后世传世文献中记录“眉寿”义的“眉”字记词功能相同的一个义音合成的异构字,但它打下了两周青铜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钱宝琮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列举了《墨经》中的数学概念共计20条(见该书16—18页).其中第三条是:[经]同长,以正相尽也.[说]同,捷与狂之同长也.编者对这条墨经解释说:第三条说二物相比,恰巧相尽必定是“同长”.[经说]“捷与狂”三字很难解释,似有误文,但难以校正.  相似文献   

10.
1.口语与书面语的词语表达存在不同。如有些方言把胳膊说成“夹子”,但学生写作时就不能写“夹子”,得写成“胳膊”。口语中有些字词可以表达很多意思,比如“说”,可以表达“某人说了一些话”“解释”“责备”“介绍”等,但用在书面语中,如果只用“说”这就显得无味。如“我去博物馆参观,导游向我说了藏品的历史,由于我乱碰东西,被老师说了一顿,回家后向爸爸说了这件事”,短短一句话,用了3个说字,虽然说的含义在不断变化,但这样的作文太生活化了。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加以注意并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1.
有着补天救世情怀的思想家崔突,是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中的健将。他揭示了皇权衰微、诏书桂壁的现实,提出了遭时定制、中兴改革的主张,讲究考绩用人、择贤久任,呼吁任贤使能、贤人治国,建议增益俸禄、以求廉洁等,其政治思想在东汉末年及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龙璋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封建官宦家庭 ,走的也是传统的科举取士道路。但是 ,他与时俱进 ,最后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传统绅士从改良向革命转化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4.
王日根  张霞 《教育与考试》2012,(1):38-41,61
沈艾娣博士主要依据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加上其他地方史志,并辅以自己的实地寻访,对于生活于19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中叶山西太原乡下的及第举人在科举社会逐渐消逝时代的各种境遇进行了细致的白描。其中揭示出身处乡间的刘大鹏对科举制度变迁反应的迟钝、面对社会变迁形势而体现出的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以及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生活而被迫不断退却的人生历程,阐明了人生历程背后的心态史以及心态与人生走向间的相互关联,可以说这是一本很细腻、很有深度的个案研究著作。因为个案研究案例独特,因而其中彰显的悲剧性或许只能揭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个人的成败固然有时代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个人的心态、品行与抉择均存在差别,且影响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15.
公子扶苏作为秦帝国的皇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理应为第一顺位的继承人,但最后却落得自杀的结果。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探究其与王位失之交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伏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2):33-35,37
洪亮吉十四岁学习写作八股文,开始科名之争。在科举之路上跌打滚爬了三十多年,四十五岁成进士,两年后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又奉命视学贵州。从其考生、考官、学政的经历可以管窥乾嘉年间科场实况,这对于研究乾嘉年间的科举制度有很大的认知价值,亦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士子心态与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7.
浅论崔涂诗     
崔涂是晚唐诗人,屡试不第,四处飘泊。他的羁旅诗,离家、飘流、战乱、思乡、失意、叹老是主旋律。他的吊古诗,是晚唐社会造成的灰暗心理的反映。他与僧道的交往诗,是解除内心烦恼的精神慰藉。他的诗以五言律诗为主,没有古体。他娴熟格律,善创意境,表达含蓄,情景相生,多为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18.
秦观是北宋时期新旧党争的牺牲品。他学务经世 ,名重当时 ,却生不逢辰 ,“为世所弃” ,命运乖蹇 ,道路坎坷。先则为亲老之命 ,生计所迫 ,奔走于科举之中 ,中进士时已三十七岁 ;继则“京国鬓如丝” ,入仕后仅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等小官 ,还受党争所排 ,备受诋毁 ,叠遭贬谪 ,忧郁伤怀 ,终于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对于这样一个有才华 ,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应还他以历史公道。他的经历又一次地记载了一个优秀人物在那个可悲的时代里走完他坎坷道路的完整过程 ,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是时代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一般都识认为王国维参加过两次“乡试”,事实上他只参加一次“乡试”,那唯一的一次也是通过走捷径,王国维在科举试场上极为不顺,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可以窥见他自开始读书时便与社会读书气氛格格不入,他对应试内容极为反感,不屑于八股时,却醉心于史地考据,义无反顾走他、独学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他日后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