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中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认为:“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其实,这种表述不甚严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蚕”字及“蚕神”,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意见,还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2.
村中村南甲骨是殷墟新近出土的甲骨资料,该批卜辞所反映的殷礼材料较为丰富,主要有祭祀礼、田狩礼、军礼、贡纳礼等,祭祀形式多种多样,所祭祀对象呈现出重祖轻祢的现象,祭祀时间一般接近夜晚。所见田猎资料中,狩猎地点相对集中,且兼具军事巡省性质。卜辞所见告庙、谋伐、选将、献俘等诸军礼环节体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特点。所见贡纳制度的材料多集中于贡纳形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村中村南甲骨所反映的殷礼已经初步走向制度化和程式化,该批卜辞无疑是研究中国早期礼制起源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4.
幽默     
释义 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其中一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字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 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字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课本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关于“注意古字通假现象”的论述,举例有失严谨,致使条贯纹乱,论证矛盾。课本指出:“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接着分别介绍了“通用”、“假借”和“古今字”。最后强调:“通假字中只有一些通用字和古今字可以互相通用,至于假借字只能是甲字通乙字,而不能倒过来把乙字写成甲字。如‘蚤’通‘早’。但‘早’不能写作‘蚤’的通假字。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仅就此段文字而论,固然无懈可击,但将这些“应该特别注意的”话同前面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的例证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释"告"     
本分析了“告”字的甲骨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7.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8.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课文中的新词,突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是哪个字啊?”“‘遥远’的‘遥’。”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遥’字的第二横应该长一些,可是您没写出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判定同位短语要以句法语义为基础,以辞例和殷商历史文化为参照,且不忽视弹性原则。商代甲骨文典型同位短语的结构方式有“名 名、名 数、名 数名、数名 名、代 名、代 数名、名 代”。同位项表现了事理上的平行或总分关系,逻辑上的同一、属种或种属关系。有的同位项顺序不可以随意变换。  相似文献   

12.
托鼎铭新释     
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托鼎铭中的"寝"和"大具"的重新分析,认为前者指人名而非旧释的"寝宫",并对后者为"丰厚的馔食"的观点加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3.
甲骨刻辞时代是否存在编辑行为和编辑活动,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甲骨刻辞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编辑审美思想,诸如随形、对称、错落、整齐、图文合一等等。在这些审美思想的指导下,甲骨刻辞的版面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平。除此之外,甲骨刻辞时代还存在着原始质朴的“成册”和“典藏”思想,最为常见的“成册”和“典藏”方式就是“有秩序的排放或叠放”。甲骨刻辞中“册”、“编”、“典”、“删”等字的发现,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甲骨时代编辑活动的存在和频繁。甲骨时代无疑是我国“文籍之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70年代,古字学家认为,“美”字的原始意义是人戴羊角头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接受了这种看法,又渗入了“图腾”的意识;新近又有论提出,“美”字的初构意义,生发于男女交感之美。以上几种看法,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到许慎的“羊大为美”,认为是属于味觉感,是不可靠的。本依据甲骨献及初民造字的规律,认为“头饰说”、“图腾说”和“交感说”需要再作推敲。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云云,应当是正确的解释,但非属味觉感,而应是视觉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甲骨文的美感:1)甲骨文契刻时求美;2)甲骨文用笔、结体与结体类型、甲骨文的形式美、甲骨文的章法;3)甲骨文的象形字是如何展现美的;5)甲骨文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商代是汉字的成熟期。在商代汉字的三种字体中,简牍文字是核心字体,其风格面貌决定了汉字形体的基本特征;甲骨文、金文、陶文是软笔书写为特征的简牍文字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特殊形态。对简牍文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文字在商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形体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商代社会性质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卜辞发掘以来的一个世纪里,随着史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商代社会性质逐步成为先秦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商代社会性质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先秦史发展的规律,了解民族化源流传承都有极为现实的意义,同时它将极大有助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最终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9.
形声字的表义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义符体现出来的,义符这一特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形声字义符在甲骨文时期象物性强,数量多;金文时期形声字义符的图画性逐渐减弱,具有一定概括力,但异体仍较多;小篆时期形声字义符异体大量减少,示义能力更强,具有高度概括性。形声字义符的这一特点是受到文字学主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略论西周铭文的记时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记时方式,对正确理解铭文乃至更有效地利用铭文深入研究西周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西周铭文手记时方式,初期沿用殷商的表达方式,初期以后,有了重大改进,开始出现了用月民时的表达方式。总体上来说,西周铭文的记时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王十月十日干支+叙事式,二是王年+月+上+干支+叙事式,此外,还有用“辰在某某”帮助记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