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表现性绘画与中国意象绘画在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与审美作用下,发展出了两种迥异的绘画体系,而艺术趋向上的一致性,却使得两大体系有了比较的可能性。在对两大体系的分析与探究中,开拓出了绘画语言探索的丰富性与一致性,并在对终极目标的一贯追求中分析表现与意象绘画,进而扩展出共性中的个性,并融汇中西,领悟绘画本体的独立自在和多元面貌。  相似文献   

2.
3.
石涛是我国绘画中的一颗巨星,他所取得艺术成绩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特别是他在文人画山水中的成绩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更是经典。其中的关于一画的理论最为精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对符号具有敏锐的捕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符号常常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独一无二的素材,运用符号创作将逐步转化成为富有情趣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以小学美术教育为载体进行美育启蒙教育,艺术符号会体现一种独特的教育价值。文章从自由创作和命题表达两方面,研究分析小学美术教育中绘画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与教学应该建立的完善策略,意在为一线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创新性教育理念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充满冲突而又有所建树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绝大多数汉人的时期,这个时期悬殊的文化差异和激烈的民族矛盾,给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对于前朝狭小的政治和人文空间,但却更激励着中国绘画艺术以顽强的生命力于“夹缝”中发展,进而繁荣。究其原因本文从文人画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理论中“真实”的内涵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先秦两汉时期表现为客观外形的真实。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形神兼备”的客观全面真实。唐宋元明以后,表现为从主客互相统一的真实到主体情感、思想的真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元代绘画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在笔墨技巧上、意境创造上等都有着新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纵观元代绘画创作,却很少能看到精致写实、富丽堂皇之类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大多流露出一种"清淡萧疏"、"简逸恬淡"的感觉,本文着重从元代绘画创作入手,分析和讨论了元代绘画"简逸"风格倾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具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古代画论中空间理论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代画论中空间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深受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寻求自我。它的目的是在继承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建立中国现代的空间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0.
"山水以形媚道"作为抽象目的而指导中国园林建设,其现实目的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格调无拘无束、自然天成正在于求"逸"。从而可知古画论对于认识和研究《园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六法与山水画论如同《园冶》造园之"腹稿"时刻影响和导引着中国园林建造的思维模式。我们从中国古画论的角度对《园冶》这部造园奇书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传统思想内涵上的溯源,也为解读《园冶》提供的一种思路和方法,资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绘画"和"语言"作为两个词语,被大量地联系在一起使用,表明了人们对它们之间类似性的模糊的洞察。站在这种类似性之上对绘画作一审视,在此期望把模糊的直觉引入较为清朗的分析的世界之中,并扼要地表述绘画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创作主体的才性问题普遍受人关注,但凝结为以"才"为核心的范畴集群是在唐以后.唐人的"尽才"思想以及圣人、风俗、天地"养才"的观点,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宋以后,因道与文的分途发展,文人的自尚宗趣与自觉独立,使得"才"的讨论脱开了政教束缚,走向更精细的境地.基于"才"的酝酿、发扬与呈现竭尽幽微与特殊,时人将兴趣更放在难以究诘的"天地养才"上,由此演成传统文论中主体理论与主体论范畴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福柯一贯的思想旨归是对主体真相的探求,围绕“主体”这一核心,他一生的学术研究按先后大致分为三个维度:知识问题、权力问题和伦理问题。文章主要论述前两个维度,即间接的、被构成的主体:人对物的暴政使人落入知识陷阱,人对他人的强攻使人陷入权力牢笼,两者表征了主体的危机,共同构成主体的现代处境。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强调画家主体精神的自由;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从唐宋主客体相融发展到元代借景抒情、明代直抒胸臆。画面客观描绘性逐步减弱,主体表现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审美标准崇逸贬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对视觉形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理论内核—以形传神就得到了确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神理论却表现出迥异的内涵。作者从哲学思潮对绘画美学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形神内涵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形象浓缩,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中国绘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气韵、意境、格调和趣味,它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绘画美学先后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以道、艺、性、情、气韵、笔墨、造化等范畴的重内美的绘画美学思想。概括中国绘画美学特点如下:以笔墨和线进行造型;画面比例不受限制,画家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调整画幅比例;画面可以不画背景,留有大量空白,展示虚实变化;画面具有  相似文献   

19.
培养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谈先学后教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教学过程中的这两个方面,孰该先,孰该后,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琢磨、设计和安排。教学似乎教师先教,然后学生跟着学,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是天经地义的,却不料这儿也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尤其是语文学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汉字与原始绘画艺术的起源同步,在形态结构上最具绘画艺术美。中国古汉字绘画艺术美的基本内涵是象形和会意,主要是采用各种图像表示字意,把绘画艺术揉合于文字符号之中。古汉字书画艺术美的表达方式是以笔法为表现手法、以点线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在汉字基本定型的两千多年中,汉字的书法艺术逐步发展成熟,形成千变万化的书法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特点的书法艺术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