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读达夫先生的散文,如饮醇酒.久而弥笃,尤其是他写景艺术,以崭新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出一幅幅情思隽永,色调各异的画面.《故都的秋》即是他写景抒情的散文中颇有特色的一篇.一、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主观色彩”和谐的统一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和左翼同志的误解,一九三三年,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欲以闲散安逸的生活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这当然是心造的幻影,他的内心也由此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于三四年创作的《故都的秋》,以景显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自然  相似文献   

2.
听听,秋的声音,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嘀嘀”、“嗒嗒”,奏起了秋天的音韵。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刷刷”、“刷刷”,唱响了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撒下一路温暖的叮咛。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  相似文献   

3.
“轮子秋”是青海土族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少有学者对“轮子秋”保护进行全方位地分析。通过着重对“轮子秋”的概况、功能等进行归纳与分析,文章提出了对土族“轮子秋“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文的“秋”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发音也拟蟋蟀鸣叫而来。蟋蟀是秋天的鸣虫.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汉字演变的结果,象形字“秋”成了现在的模样:禾谷熟,似火灼,丰收了。英国人的秋,叫“autumn”,源自拉丁文,有成熟、渐衰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秋,悲也.”多少文人墨客在诵咏秋时,总会让孤雁南飞、猿猴哀鸣、黄菊凋零、落叶萧萧等等意象与秋相伴,目的是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来烘托秋的寂寥、悲凉.可是文学创作是个百花齐放的大舞台,有悲秋伤感,就一定会有乐秋的豪迈,作者的经历、阅历、思想、志向的不同,呈现出的景就会不同,情自然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师:诗人感秋,词人怀秋,秋景向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传神主题,同学们能说说“秋”的诗句吗?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生:自古逢秋悲寂寥。师:古人怀秋,常以悲秋、伤秋为主,但也有人慨叹“秋之浓烈、秋之力量、秋之动感、秋之气魄”,这便是伟大词人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词人笔下的传神秋韵一洗萧瑟,摇落变衰之感伤,换之以万物蓬勃奋发之情状。  相似文献   

7.
    
九月伊始,我们迎来新一学年的秋季学期.金风送爽,一叶落知天下秋.硕果累累,喜看稻菽千重浪.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不管你获得的是满心的喜悦抑或是满腹的惆怅,都到了放下它们轻装上阵的时候.这个季节,让我们从认识“秋”字开始,满怀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现在通行的“秋”字从禾,从火.从禾不难理解.秋天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作物,稻、黍等,成熟收获的季节.  相似文献   

8.
“秋”的含义丰富,有庄稼成熟、秋季秋天的意思。如“麦秋”,麦子成熟了;春种,秋收,“秋”就是秋季、秋天。由于庄稼成熟与秋季都是一年一次。故而“秋”又可引申为“年”,如“千秋万载”,还可引申为重要或不好的日子、时候,如“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
《汉宫秋》是一部“愁雾悲风”般的抒情作品。剧中“秋”的使用与描写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秋”在剧中也不仅仅起着环境渲染的作用。作者以为,“秋”在剧中意蕴着悲,它奠定了全剧的悲剧基调。“汉宫秋”实际上是“汉宫悲”,是元帝之悲、王朝之悲。当然,秋景与悲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秋”还流露着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迷惘之感。而且,正题中的“秋”字本来就传情达意,可谓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11.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1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就是元人马致远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寥寥28字,便勾勒出了一幅秋郊黄昏行旅图,表现了浓重的羁旅愁怀。秋是万物萧索的季节,故而“秋心”便成“愁”。自宋玉放言“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后.历代文人墨客但凡吟秋,或明或暗都含了那个“悲”字。人大都以为,以“愁”为秋主调是古人之常情,其实亦不尽然,请看唐代杜牧的七绝《山行》:  相似文献   

13.
下午,子秋的妈妈来接子秋回家。老师看见了,就亲切地说:“子秋,妈妈来啦!”老师的话音刚落,明明立刻跑到子秋的妈妈身旁说:“阿姨,今天子秋又打我。”子秋的妈妈还来不及答话,又有几个小朋友跑过来说:“今天他踢我。”“他抢我的玩具。”“昨天他抢我的图书.我不给,他还咬我呢”……子秋的妈妈越听越生气,说:“你这个调皮鬼,真是没法治了,以后再敢打小朋友,我就不接你回家。”  相似文献   

14.
秋天的遗憾     
叶片片飘落,花朵朵凋零,路渐渐后退。“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终于在这充满期待的日子里降临,带来几分惆怅,几多遐思……一许是雾色漫天,许是雨丝急密,抑或阳光普照,甚或点点繁星。窗内无言,窗外无声。独斟一壶沁人心脾的茶水,静静地望着窗外。窗外,是秋,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秋,亦是“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秋;更是“萋萋满别情”的秋。秋,是人生的无奈。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幼时的你用稚嫩的童声反复诵读着古代的秋之绝唱。可谁会预知某一天你真的会去异乡,那遥远的地方,“黯乡魂,追旅思……”少年的你在窗前守候,…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有一种基于历史感的时间意识 ,春秋二季最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秋来成为悲秋情绪 ,春至则为伤春情绪 ,但不论伤春也好 ,悲秋也罢 ,它们在内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 ,此时的“春”“秋”已非自然之春秋 ,而是人抒发悲情的对应物 ,是人生之“春” ,“秋” ,心理之“春”、“秋”了。  相似文献   

16.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在特定的时间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以苗族民间传统节日“赶秋节”作为桥梁,通过研究苗族民间传统节日“赶秋节”中的认同主体,剖析节日文化中神话传说、传统习俗、语言、服饰等民族认同的构建要素,进而探讨民族节日对民族认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秋到大纵湖     
题目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等。(新人教版)提示:怎样写好“秋”景呢?首先,要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校园的秋天”,花坛里盛开的一定是火红的鸡冠花、燃烧着的一串红、傲霜的菊花,紫藤浓阴密布、葡萄串串饱满……“秋到山村”,你一定会看到“空山秋气高”、“霜园红叶多”;“秋到山村”,你一定能听到“秋雨鸣败荷”,看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野秋景图。再说“秋天的田野”,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至于…  相似文献   

18.
<正>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人们会逐渐感觉到凉爽。晒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  相似文献   

19.
90年秋使用的部编语文课本改正了88年、89年秋使用本的一些错误,但仍有明显错误与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就高中第五册古诗文单元指瑕于后。1.第296页注⑨译《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希”为“稀少”。这大大逊色于很多本子所译的“稀疏”。“希(稀)”在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在时间上  相似文献   

20.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