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提到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被用于形容读书勤奋。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很多,有不少传为佳话。最著名的有凿壁借光,断齑划粥,画荻教子,囊萤映雪,刺股悬梁等等。  相似文献   

2.
一凿壁借光 汉朝人匡衡小时候学习很勤奋,但是他们家里很穷, 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晚上就无法学习。他的邻家有烛, 可是烛光又照不到他们家。匡衡就凿穿自家的墙壁让邻 家的烛光照进来,就着微弱的烛光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 家,家里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去他们家帮佣,而且不求报 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他缘故,匡衡说:"希望得到您家 的书让我读个够我便于愿足矣。"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 他。最终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相似文献   

3.
杵臼,亦名研钵、擂钵、乳钵,民间称为舂米桶、捣药罐或蒜臼子的,几乎都是杵臼家族的成员。杵臼在英文里很简单,只有mortar一词可以取而代之,mmortar and pestle就可以表达“臼”与“杵”。说来有趣,这个英语的“臼杵”说法,在古代中国是与“杵臼”相互通用的,最著名的文字可见“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相似文献   

4.
(一) 小的时候,很文静也很内向,和人说话总是脸红,只有与书面对面时感觉最自然。习惯于窗前台灯下,在宁静的夜色里,心潮澎湃地与书进行着心灵的交会。这种阅读习惯,使写在纸上的东西总是容易被我理解和记忆,而聆听讲座时却会不知不觉地走神。那个时候特别喜欢读长篇,越长  相似文献   

5.
栋梁 《初中生》2015,(34):30-33
一 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习,染黑了池水.后来在更换写字的木板时,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和议论深刻.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在兰亭河边修禊.大家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相似文献   

6.
故事流变研究不能说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古人即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但真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故事流变研究,应该说是从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发表其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开始的。虽然顾氏的研究是服务于其古史研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无疑给后来的学者以巨大的启示。故事流变研究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文学故事;主要目的也不是还原"故事"的实相,而是梳理故事在时间之流中逐渐蜕变的轨迹及其变形背后的"推手"。因此,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挖掘搜罗出相关文献,进行认真审慎的梳理,并寻绎出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背后的原因,是此项研究中应该致力从事的工作。本栏目此次推出的三篇笔谈大致可归入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的范畴。伏俊琏和杨晓华《故事流变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大量的实例探讨了故事的分化、研究方法与意义等故事流变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具体的故事流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果泉《狐精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类精神内涵的演进》梳理了秦汉、魏晋六朝及唐宋以降三个阶段狐精故事的流变,并探讨了狐精故事流变过程所体现出的由宗教精神向艺术精神的演进;张富春《五通:神祇中的西门庆》探讨了宋代以后小说中的一个民间神祇五通故事的演变,认为五通故事表现了神人间金钱与贞操的博弈。作为当前这方面研究实绩的部分呈现,这组文章从理论到实例、从经典到民俗,多方位、多视角、开放性地探讨了故事流变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集中刊发这组文章,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熊纪涛 《今日教育》2014,(11):18-19
许久以来,我以为古诗词就是用来鉴赏的,只有闲暇和心旷神怡之时才能浅吟朗诵。然而,当我为出版社写完关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蕈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爱上了诗歌。因为古人写诗大多有着个人身世的倾诉,也有短暂}青境的触发,更有妙手偶得的思悟和神来天赐之笔。诗意并非纯粹的愉悦,而是多种滋味交织后的审美回味。诗意就是将生活和人生当做审美的对象,思考而咏叹。用心地生活,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咸,正所谓人生悲欢离合总是情。有了这种认识和体会,看待古诗词的眼光就为之一变,走上了生活写诗的道路:言为心声,诗言志,歌咏情。诗意本来就是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8.
故事流变研究不能说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古人即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但真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故事流变研究,应该说是从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发表其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开始的。虽然顾氏的研究是服务于其古史研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无疑给后来的学者以巨大的启示。故事流变研究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文学故事;主要目的也不是还原"故事"的实相,而是梳理故事在时间之流中逐渐蜕变的轨迹及其变形背后的"推手"。因此,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挖掘搜罗出相关文献,进行认真审慎的梳理,并寻绎出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背后的原因,是此项研究中应该致力从事的工作。本栏目此次推出的三篇笔谈大致可归入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的范畴。伏俊琏和杨晓华《故事流变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大量的实例探讨了故事的分化、研究方法与意义等故事流变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具体的故事流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果泉《狐精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类精神内涵的演进》梳理了秦汉、魏晋六朝及唐宋以降三个阶段狐精故事的流变,并探讨了狐精故事流变过程所体现出的由宗教精神向艺术精神的演进;张富春《五通:神祇中的西门庆》探讨了宋代以后小说中的一个民间神祇五通故事的演变,认为五通故事表现了神人间金钱与贞操的博弈。作为当前这方面研究实绩的部分呈现,这组文章从理论到实例、从经典到民俗,多方位、多视角、开放性地探讨了故事流变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集中刊发这组文章,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十月,秋高气爽的季节,但对于处在大四或研三的学生而言,十月意味着多重的人生选择。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公务员考试报名、保研名额的定夺……都将在这个十月拉开帷幕。毕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于是考研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一月份的那场考试,犹如黑色七月的重复,甚至竞争更为酷烈。虽然考研的人多了,毕业生分流了一些出去,但工作依然是越来越难找,于是考公务员成了新晋的追逐热点。四五年前,“公务员”还是一个新名词。有些人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去尝试考试的,而如今,随着招考信息和过程越来越透明化,对公务员的理解也日渐深入人心。冲着它稳定的职位、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保障,人们报考的热情也与日俱增。于是,“冲公”的路上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了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考上公务员就是吃上国家饭,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一份悠闲,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本期,还将向你讲述公务员岗位上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坛上的闺怨诗就如诗中那一个个多情哀怨的女子一样让人怜爱、让人回昧。诗中的闺妇或是寂寞怀春的少女,或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的少妇,或是被无情的丈夫抛弃的弃妇。诗歌一般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展现女子们在特定生活境遇下复杂的情感世界。每当读其诗,总能见其人,总能被其哀怨的情感触动和震撼。下面就来剖析一下永远让人追忆的闺妇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1.
妈妈给了我一本新课外书,名叫《音乐楼里的故事》。我一看是我们学校姜金富书记写的,很惊喜。我很喜欢这本书,每天都对它爱不释手。尤其是其中的《中国音乐真迷人》这篇文章,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乐乐和聪聪看录像、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很多音乐知识,比如:《北风吹》是女声独唱,《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渔舟唱晚》是古筝独奏名曲等。而且文中太  相似文献   

12.
一、设计思路 《气度恢弘的隆胜时代》是七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三个部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唐朝的盛世时代,应该说学生很感兴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开发教学资源,使略显平淡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有兴趣是老师在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本设计考虑以下问题:1.如何充实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武则天和唐玄宗;3.如何在教学中始终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性。本设计基本点在于适合七年纪学生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沉淀。与我们日常用语的与时俱进不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们或源自古代的社会生活、或出自古代经典著作、或反映历史典故、或形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