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语辨析     
成语“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赞成,多带有瞧不起的意味,与“不敢苟同”“嗤之以鼻”近义。如: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有人说我应该拼命去革命,我自然不敢不以为然,但如叫我静静地坐下,调给我一杯罐头牛奶喝,我往往更感激。”而“不以为意”的意思则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与“满不在乎”近义。如:秦牧《谈后代》:“唯其有这种思想,在自己没有孩子这件事上,我一向完全不以为意。”从上述释义和用例来看,两个成语的分别是比较明显的。可是在实际运用当中,却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例如:1.最初,塔…  相似文献   

2.
成语自1992年起单独设题,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成语辨析要看以下十点。一、看词义,成语的意义要整体理解.而不能将构成语素的意义简单相加。例1 2005年江西卷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不以为然,不认为对;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这是对“不以为意”的误用。  相似文献   

3.
一、注意“形似”成语之间的差别所谓“形似”成语,一指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但意义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等;另指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可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一笔抹煞”和“一笔勾销”等。这两类成语极易混淆,也是命题的热点,所以教师需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平时要多搜集,多比较,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掌握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例1: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没有一挥而就的…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5页选了韩愈《马说》一文,因为文章比较浅显易懂,没有多少生僻字词,故其文下注释并不冗繁,多标注字音、通假字及字词句活用等。及“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只释“通其意”三字为“通晓它的意思”。依文意,那么“鸣”就自然该释为“呜叫”,其动作主体是马无疑了。整句意即为:千里马嘶鸣,而食马者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笔者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5.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第三册第3课《英英学古诗》时,中的小主人公给奶奶讲完《静夜思》的意思后,奶奶答道:“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小调皮”徐鑫突然站起来问:“‘嗯’是什么意思呀?”这倒有点难为人了。这个平时总在不经意间进出的字眼,意思可丰富了:读阳平的音,表示疑问;读上声,则有出乎意料或不以为然的意思;本中读去声,则很简单,表示答  相似文献   

6.
【案例】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3课《英英学古诗》时,文中的小主人公给奶奶讲完《静夜思》的意思后,奶奶答道:“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小调皮”徐鑫突然站起来问:“‘嗯’是什么意思呀?”这倒有点难为人了。这个平时总在不经意间进出的字眼,意思可丰富了:读阳平的音,表示疑问:读上声,则有出乎意料或不以为然的意思;本文中读去声,则很简单,表示答应。但面对这些语言经验如此薄弱的孩子,我总不能端起学究风范,来个理论灌输吧?得,索性就来个就“问题”论问题吧。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编进了《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81年9月版)文选部分,也选入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对文中的“长烟一空”,《古代汉语》解释为“长烟:弥漫空间很远的烟雾。一空:完全消散。”初中语文课本注释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一些有关书刊的解释也都类似,这里不一一列举。可见,“长烟一空”即“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几乎是一致的定论,然而,笔者却不以为然,恰恰相反,认为是“大片烟雾布满了(洞庭湖) 上空。”“一”,“全”的意思;也可以是“满”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18日傍晚,住校的儿子成思磊回来了,还带了一名女同学。张美凤起初并不在意,可看着儿子走哪女生即跟到哪,尤其是晚饭后,女生并没有要走的意思。张美凤悄悄将儿子拉到一边:“这同学怎么还不回家啊?”成思磊不以为然:“回什么家啊?她是我老婆。”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把“不能自已”读成“不能自己”,甚至一些公开出版的书籍也把他们印错了。这是不解其意或粗心造成的。自己的“自”是自身的意思,“己”也是自身的意思。“自己”是同义并列关系的代词。自己的“自”是自身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自已”是偏正合成的动词,“不能自已”是自己不能使自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人把“招领启事”、“寻物启事”等误写成“招领启示”、“寻物启示”。这是由于不知道“启事”是什么意思造成的。古人所谓“启”是一种文体,它的意思是“陈述”,“启事”是陈述事情的书信。后来报纸上发表的公开信也叫“启事”,现指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而“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可见这两个词的意义大不相同。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测验中往往会因为种种“粗心”而导致解题失误,学生和有些教师对此也不以为然,但其深层次原因是学生数学学习迁移能力较差造成的。为此,我们开展了对学生数学迁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的运用中,有一种这样的语病,即句子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与成语中已包含的意思相重复,造成用词叠床架屋的现象。在高考中这种误用成语的现象常在“语病题”或“成语题”中出现。以下是常见的易误用的成语的情况。 1.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要发笑”,后面不能再用“笑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一、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意思有重复,造成赘余①这句话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②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例①中的“无声”赘余。因“潜台词”即“不明说的言外之意”,已含有“无声”之意。例②中的“目前”赘余。因“当务之急”即“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含有“目前”的意思。二、状语与中心语之间或状语与状语之间意思重复,造成赘余③对这样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我们从心里由衷佩服。④凡购买本公司产品者,免费赠送维修用具一套。例③中“从心里”赘余。因“由衷”即“出…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2005年8期《从一道考题看短语互文》文说“东食西宿”是短语互文,意思是在东家和两家食宿.这是因不明“东食西宿”的来源而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到今,有很多优秀的“景物”诗,这种诗的教学难度较大,并不是文字的理解难,而是这种诗的理解具有朦胧性,从而造成诗歌理解的无限生成性。正如《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宁不能写出所有的语言,语言又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意思,于是圣人借用“象”来表达未尽之意。这里的“象”是指意象,“未尽之意”便是意境。  相似文献   

16.
本题是考查与get搭配的短语动词。选A或B显然不对。getin是“进入”、“到达”、“收获”的意思:getover是“越过”、“走过”、“恢复”等意思。不少考生没看请上下文,便选了C.因为他们熟悉getalongwith是“与……相处”的意思。其实.正确答案为D。gettogether是“聚集”、“聚会”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极”的意思是“最终的”,“限”的意思是“界限”,“极限”的意思是“最终的界限”.而在现代数学中,“极限”的意思是“给定变量x,存在确定的值A,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e,不管它怎样小,在变量x的变化过程当中,都存在这样一个时刻,  相似文献   

18.
关中方言从《红楼梦》里传承了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等的副词用法,如“生”有“很”的意思,“共总/通共”是“一共”的意思,“成年”的“成”跟“整”同义,“看”具有阻断意味,是“注意别(给)”的意思,“亏得/多亏”是“幸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一、造成歧义的几种原因1.多音字引起歧义有些多音字往往引起歧义。例如:(1)她这个人好说话,所以大家都愿意和她来往。“好”有hao和hao两音两义,因而句子有两个意思。(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还”可读“hai”,指“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易混词语有以下几个特点。1 .有一部分其意思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熏陶”与“熏染” ,二者都是指受到影响 ,但前者是好的影响 ,后者是坏的影响。“终生”与“终身” ,二者都有一生的意思 ,但前者多就事业说 ,后者多就切身说。“抚养”与“赡养” ,都有养活他人意 ,但前者是长对幼 ,后者是幼对长。2 .有一部分其意思之间是“属种”关系。比如“发愤”与“发奋” ,前者是决心努力的意思 ;后者除有这个意思外 ,还有个义项为振作起来。“毕竟”与“究竟” ,前者是到底、最终的意思 ;而后者除有这个意思外 ,还可讲做结果、原委。“交待”与“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