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和身发展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要么又变成“师问生答”的“满堂问”,究其实质,在阅读观上都反映出以知识为本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活”与“实”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世纪伊始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近八年,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以教师控制为特征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否定或摒弃,新的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或师生“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重视。但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要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使课堂教学过程近乎“放羊式”,要么片面强调师生“对话”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热闹的“满堂问”或“满堂答”。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的美意,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空白”和不“完满”的“形”给欣赏者以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讲究留白。然而,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满堂问”,学生没有体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乏“涵咏体悟”、  相似文献   

5.
崔益林 《学语文》2011,(2):67-68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遵守的法则.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做法,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又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的做法确实已经大大减少了。学生活动变得频繁起来,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或表演……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然而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中,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动”的错位:  相似文献   

7.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摒弃“满堂灌”,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8.
笔者观摩了一些具有课改精神的公开课:一节课设计了十几个问题,把对文本的解读变成问答的形式,问答结束,这一节课也讲完了,学生回答很热闹,由原来的“满塑灌”变成了“满堂问”,要么,一节课设计两个问题,如: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了本文层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解决,教师简单地点拨,“满堂灌”变成“满堂议”。  相似文献   

9.
现在,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如果一下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自悟,就觉得学生茫茫不知所措:或无问所提,或问无边际。而老师自己也会觉得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学生问得多,但不切要点;解决了问题但不着重点。过去的“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预期的目的达不到,教学任务完不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卫宁 《广西教育》2007,(9A):33-34
过去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说,说完感悟说质疑,说完质疑说体会,或老师问学生说,或学生问老师说,或学生问学生说,总之是一说到底,以说为本。让学生说,本来是好事,是学生话语权、主体地位的体现,比过去一潭死水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然而,当形式超过了内容,舍弃了“以读为本”,这“说”就失却了它本来的意义,只剩下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一种形式,它相对传统的讲授式和满堂灌式是一大进步。但目前某些课堂提问却徒有“问”、“答”的形式,缺乏思想内涵,未尽启迪功能。所以我们应对“提问”教学进行改造或优化。笔者认为,“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满堂灌”之弊端是世人皆知的,但时下却有一种由“满堂灌”转为“满堂问”的倾向。所谓“满堂问”,就是一堂课一直问下去,以问的形式,把知识间接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不是真正调动起来了,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满堂问”与“满堂灌”一样,效果都不是理想的。也就是说,二者都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这就是“满堂问”的根本弊端所在,克服“满堂问”的倾向也要从解决这个根本弊端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和明确的提问目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育科学》2003,(2):39-39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多的是老师的“讲”,少的是学生的“学”;多的是老师一厢情愿的“问”,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问”。这两种情形,用行话来说,叫做“满堂灌”和“满堂问”。 “满堂灌”与教学效果“少慢差费”之间的关系,人们早有共识。而关于“满堂问”,目前虽然也有人加以声讨,但也认为总不至于比“满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迎来了一片新的教改曙光。“满堂灌”、“满堂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过去,“课堂讨论”日趋成为一种时尚,有时课文尚未读懂,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开展讨论,还有课堂辩论、课堂表演、影视观摩等,大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以至整堂课自始至终都热热闹闹的,于是“满堂灌”、“满堂问”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闹”。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性为人们所忌讳和回避,不少父母至今仍难以用一颗平常之心去对待,认为和孩子讨论性问题,不仅难以启齿,而且有失长辈尊严。因而,对孩子的性问题,要么采用愚民政策,要么用高压手段解决。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要么愚弄孩子:“从山上捡的”、“从沙滩上扒的”。要么“啪”一个耳光,“小孩子别七问八问!”孩子一个很纯洁的“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就是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教师一按“电钮”问,学生立刻举手成林,不加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有一…  相似文献   

17.
杨承军 《福建教育》2005,(8A):40-41
在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千夫所指的同时,课堂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观念方法形式化与绝对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位。为此,笔者对如何挖掘数学课堂互动的深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究。  相似文献   

18.
陈珣 《中学文科》2006,(12):80-80
陈旧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现象已很少见,然而,教学中又出现了“满堂问”式的教学弊端。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另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语文教师能否从“满堂问”中解脱出来,已成为当前我们课改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遵守的法则,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做法,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又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举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