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网络红人横空出世,红人丑态现象层出不穷,而以传统审丑文化为基点,当今网络红人露丑和大众审丑均因感性愉悦和功利至上而缺乏深刻内涵,并以此走向畸形。可以说,丑的畸形是现实流行文化孕育的结果,也是大众被媒介利用有意引导的结果。丑的异化和畸形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危机——价值的虚无。因此,认识这种畸形并且对它的矫正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土味文化进入大众文化视野,近期的"脚艺人"又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其盛行原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媒介为大众赋权、互动仪式密切相关,充当大众的解压阀,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脚艺人"本质是土味短视频文化的无意义迷因,土味视频景观诱发了媒介内爆,模仿式迷因促使大众狂欢,这样的土味文化转向畸形审丑的审美,在文化工业的利润驱动下迫使传播语态下沉,暗含着众多负面效应,因此呼吁理性回归和主流文化严肃性建构尤为重要,规制土味视频文化的乱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审丑行为,并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在设置议程、建构公共话语空间、造就"乌合之众"三方面对审丑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大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做到理性审丑。  相似文献   

4.
阎怀兰 《出版科学》2013,21(2):39-42
审丑艺术的文学图书,内容上揭示时代与人性的创痛和阴暗,装帧形式上注重传达奇特怪异的视觉氛围,给读者触目惊心的审美疼痛。文学类图书中的审丑意识,是文化产业化背景下,作家、出版者和读者共同作用出现的新的审美趋势,是当前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想的审丑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张洁作品一改早期曾有的诗情审美的一面,逐渐显露出反诗情、反审美的另一种美学品格——审丑,在《无字》中审丑的美学品格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主要体现为:剥离真爱理想男人的"面具,"揭破人类的假相,解构历史的神话,揭示人类生存的荒诞、虚无和无意义。《无字》通过审丑恰在否定中建构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社会化的当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这种单一化的审美引发女性"容貌焦虑"现象愈发突出,美容技术的提升、男性的凝视和女性的自我迷失等是女性"容貌焦虑"现象的诱因,"完美"网红形象诱惑、"体象障碍"、消费主义等"绑架"了审美文化,但是网红经济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暴力美学"所激发的"审丑转向",以及"单一标准"物化的"刻板印象"等是对这种"单一化"审美文化的"救赎".  相似文献   

7.
由受众的审美文化心理谈编辑的社会职责及编辑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方面.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审丑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审丑,实则是一种更高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丑,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审丑教学的恰当运用,学生在鉴赏丑的同时也就超越了丑,向更高的审美能力走去。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比任何时候都注重考虑大众的接受心理,尊重大众的审美趣味,即便是在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的新闻节目里也毫不例外。在早晨、午间、晚间段的非主流新闻里,电视人在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上各出奇招:主持人的播报方式由播到说,新闻内容由主流事件的“硬性”到大众趣味的“软  相似文献   

10.
赵泓  肖雪龙 《出版科学》2009,17(6):57-60
以几米等绘本名家作品为研究载体,从社会文化转向、文化潮流、都市人的心理需求及大众审美趣味四个方面,探讨成人绘本之所以在读者中广泛流行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旦 《今传媒》2016,(4):47-48
网络媒体为普通民众揭露抨击社会丑相提供便捷高效的发声渠道,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监视环境的社会功能.但网络传播活动中不良的审丑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需引起公众的高度警惕.理性审视网络"审丑异化"现象,有利于受众树立正确的审丑价值观,进而提升自身明辨美丑、弃恶扬善的能力,对营造健康和谐的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刚 《新闻知识》2007,(11):75-77
新闻宣传工作既是构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也是公众言语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中国,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消费文化愈来愈成为主导型的社会文化思潮,引领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潜变,也直接促发了公众言语行为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的持续性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趋势,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及时应变,从内在的主体精神指向到外在的话语生成方式,都应该以考察和适应、引领和提高大众接受水平为前提,把满足全社会的审美需要与重构公众审美理念的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此来实现意识形态与审美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电视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然而,商业化的大潮中,审丑的电视正冲击着我们的视线,审丑似乎将成为电视节目"创新"和"发展"的方向。面对当前电视发展的现状,本文从美学、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角度,提出"审丑的电视"与"电视的审丑"这两个命题。一方面,我们认为,作为审美范畴的审丑应用于电视是有必要的,这就是电视的审丑;另一方面,以大面积展示原生态的丑或把丑作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我们称之为审丑的电视。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等。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从美学角度看,受众需要的形成受到其自身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此同时,受众选择接受媒体过程中其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明显地拓宽了,眼界也不断地开阔,其需要也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受众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要想满足正在发生变化的受众的审美需求,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原因即审美文化心理作出清醒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余帅 《新闻世界》2010,(8):269-270
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各种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审丑疲劳"。本文试结合当下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案例就如何认识"审丑疲劳"及其表现、成因给予了简单分析,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念引导大众,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读者审美需求的角度出发,试图从中国大众的特有文化心理、平民审美和愉悦享受三方面诠释该类型资料被广大读者接受的成功所在,从而启发当代喜剧电影的积极创作和馆藏该类资料的建设,以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雷雨晴  禹建湘 《今传媒》2016,(2):112-113
近年来,神曲层出不穷,通过受众在自媒体平台的分享与传播,掀起了跨越种族、地域、年龄的全民狂欢热潮.其内容契合受众寻求刺激的审丑心理、消解权威的逆反心理、争先恐后的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追求审美日常化的心理需求,是亚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作为目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平台,中国电视在过去的近40年里始终作为大众审美的先行者和启发者而存在着,电视文化始终以宏扬主旋律为己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宣传主流文化,倡导主流价值观。由于早期娱乐手段、传播手段的稀缺,电视节目可以主导人们生活习惯,甚至可以影  相似文献   

19.
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读者买报,必然也希望从报纸中获得一种审美需要的满足。受众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等。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明显地拓宽了,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引领文化主流的时代精神,电影作为大众化艺术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影响大范围受众人群的大片更是如此。本文从历时性考察切入,结合中国电影史上八部叫好又叫座的大片,探究它们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方面如何与时代脉搏、社会思潮、大众心理相契合,尝试回答中国式大片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并探究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来自银幕之外的种种推动或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