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认识“时、分、秒”,教材是这样表述的:“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钟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如何让这段文字内化成学生的理性认识。通常的作法是教师出示数个钟面图形,显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辨认。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当分针位于钟面上“6”字前面时,时针靠近的刚走过的数字,学生大都能准确读出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当分针走过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程要求在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先呈现远程网上一幅学生熟悉的故事画面,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使其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体会认识时间的现实意义。教材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认识时分。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再让学生拨钟面上的针,仔细观察时针转得慢、分针转得快,从而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小时-60分钟。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钻研教材,精心“预设”一位教师在教学看钟面读出时间(3时50分)时,甲学生读为“3时50分”,乙学生读为“4时50分”。教师此时采取的策略为:①让两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甲认为,时针走过3,就是3时多一些。乙则认为,时针更接近4而不是3,所以应该读为4时50分。②教师让全班学生判断“: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在学生集体回答同意甲的想法后,教师就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对于“几时差几分”这样的时刻,学生经常会读错。如何提高学生读“接近整时”时刻的正确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创设情境,化曲为直呈现时针轨迹1.初读几时几分图1展示了小明的日常生活。教师依次出示前3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小明什么时刻在干什么。学生观察发现:小明7时起床,7时10分吃早饭,7时30分到学校上学。  相似文献   

5.
生物课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习、去思考。 1.利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矛盾”,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及时地把握学生并加以引导,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发现知识中存在的新问题。比如,在“减数分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听课时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开始教学很顺利,但在按教材上的编排总结出了“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的方法后,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读“时、分”时反而显得迟疑、犹豫,思维极不顺畅。原因何在?学生说:“课本上说,‘时针刚走过数几……就读几时几分’。可例2中的题目很多就不是这样。如第四小题,钟面上表示的是8时55分,时针根本不是‘刚’走过数8,而是已走过很长时间,且将要指向数9,这怎么能说时针‘刚’走过8?”在这里,一个“刚”字,把学…  相似文献   

7.
认识“1分”     
<正>1分是什么意思?1分有多长?1分可以做什么?是大家在学习“时、分、秒”时常遇到的困惑。怎么办?一、1分是什么意思时钟钟面上有3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时针既粗又短,走得最慢;秒针又长又细,走得最快。分针介于时针和秒针之间,走得比时针快,比秒针慢。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秒针要走1圈,刚好是60秒,所以1分=60秒;分针走1圈,是60分,分针走1圈的时间时针走1大格,刚好是1时,所以1时=60分。分针从12走到1,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钟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认识分针和时针,知道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很简单、很有趣,使他们愿意学数学。三、教学重点1.认识钟面,会区分时针和分针。2.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四、教学难点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五、教学过程(一)…  相似文献   

9.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过程,不是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我曾将课本中,部分学生分组的验证性实验变为具有“探索性质”的实验,也就是把学生的分组实验放在教师讲解有关内容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作为“探索者”在“发现”知识,把学习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和课本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哪些类型的实验可变为“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10.
寻找汉字规律 寻找规律,在有趣的造字法中识字。在指导学生识字过程中, 我也经常依据汉字构字规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火”,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三根木头燃起的火焰,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让学生在字形和图片之间产生联想,在对比中发现规律,从而记住要认识的字。教学形声字“逃”“眺”时,联系以前学过的形声字“桃”“跳”, 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 利用形旁去推测字意—“逃”是要用脚走 ——的,所以是“走之底”,“眺”是远望的意思,所以是“目字旁”。教学会意字“从”,我这样讲:一人前边走,后边一人随…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学科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材料,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既强能力又练本领,学会科学探究。在教学《蚂蚁》一课时,我巧妙设计,有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1让学生在捉蚂蚁中发现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下观察蚂蚁的活动情况,并通过观察蚂蚁来探索蚂蚁生活的秘密。捉一些蚂蚁留作课上观察用,但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捉蚂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12.
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及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在教学“时与分”的关系时,笔者有幸听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3.
发现法的倡仪者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在课堂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 ,互研互助 ,彼此交流信息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知识 ,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 ,发扬教学民主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去努力 ,时时闪烁着学生力求自己探索和发现的智慧的火花。1 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积极思维 ,发挥群体效应一般上课时都是由教师向学…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明确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此,我有以下三点认识。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重过程,分层次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结合教学内容发展初步逻辑思维,主要应在课堂上进行。为了安排好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把确定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要设计一些教学步骤,积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一层一层地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这样,也只有这样,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现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应把发现的权利留给学生,把合作的机会、动手的自由、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并留给学生实践的空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把发现的权利留给学生 学生对自己观察和发现的知识印象最深、理解最深.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让学生独立观察自己带来的小闹钟,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学生可兴奋了,拿起小闹钟仔细观察,有的小朋友发现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的发现钟面上有长长的分针、短短的时针和细细的秒针;有的还发现钟面上有12个格子;……这样,给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的空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充分地展示了自我,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而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真理的过程。而认识和发现的基础是实践。当然,这里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设计某种“环境”,给学生创造某种“条件”或“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动脑去“实践”,去“探索”,去“尝试”,使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教学实验表明,引用发现法教学对几何入门是有益的。 1.经验与发现经验是学习新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发现几何和现实的联系,认识几何学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不仅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重过程就要在课堂活动上下功夫。我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在实验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触摸”知识 ,收到较好的效果。所谓“触摸”知识就是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 ,去主动获取知识。它强调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谈谈在“观察蚯蚓”一节课中尝试让学生“触摸”知识的过程和体会 :1 教学内容及安排1.1 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观察蚯蚓的运动、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知识。1.2 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在第五章“环节动…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切忌松松夸夸,切忌内容空乏,我的体会是:教学中容量要大,节奏要快,但必须分层次实施。普通完中高中一年级数学在教“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与性质”一节时,往往流于枯燥的讲解、教师忙手忙脚地在黑板上画图、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一节课下来没教多少内容,学生还是记不住。现运用“发现法”,配以电化教具,情况大有改观。“发现法”要求教师分层次地启发学生观察,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在分层次启发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学容量必定会在书本的基础上扩大,势必要加快节奏;采用电化教具进行教学,既可使教学形式生动,更能适应“大容量、快节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一、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尽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观察下面的图形,并回答以下问题。 (用抽拉式幻灯片 ) 1.图二与图一比较,面积发生什么变化 ?你发现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   2.图三与图二比较,面积发生什么变化 ?你发现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   通过活动幻灯片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清晰地感知到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实验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单纯地将其当作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师擅长于讲授法,只要能用语言来叙述的,就不愿意动手去做;学生善于运算,而弱于动手,如果问学生: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一昼夜相遇几次?他们埋头就算,而很少想到去拨弄一下自己戴着的手表。这与实验教学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相违背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对立统一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