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创新能力是成人高校教师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创造力的大小在于国民的创造素质,国民创造素质的具有多半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富有创造力,只有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力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内在素质.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学习环境.因此,教师是高校具有创新教育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决定性困素.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成为经济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由此看来,要使国民创造力得到不断开发,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探讨了创新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社会的任务,更是我们教育的任务。本文着重论述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通过创设有利环境挖掘创造力、通过启发质疑培养创造力、通过教学环境培养创造力加上教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明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4.
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师.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他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他能够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承担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赵斐 《考试周刊》2011,(60):188-189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物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介绍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在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还要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创新教育越来越为时代、社会、个人所急需.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开放人的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课题.那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创造力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师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刨造型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他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他能够  相似文献   

10.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知识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创造性因素,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姚桂东 《农村教育》2007,(7):106-107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着力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探索和开辟新领域的能力。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备上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开拓性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高等学校教学的最好策略。基于上述思考,将创新能力培养应用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相似文献   

13.
创造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并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演进的轨迹可分为五个时期。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趋势。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素质教育也要依托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不能替代创造教育,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不悖。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方法很多,关键是开展创造教育。开展创造教育,必须依托创造性的环境、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当今时代最不可缺少的素质和精神,也关乎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世界各国对本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给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如何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呢?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力,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才能把潜藏在人身内部的这一巨大潜能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将是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时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充沛的后备力量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力能否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证明 ,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而且也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创造思维的激发 ,不仅需要强化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 ,还需要强化个人在辩证思维和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所以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要着重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把创造性的培  相似文献   

18.
高校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专业的必修学科.当前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与社会实践及人才需求相脱离等问题.怎样运用更活跃、更具创造力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营造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环境,为我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创断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美术实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开展创造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旨.创造教育,就是将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它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品质,提高"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等综合创造素质.  相似文献   

20.
物理素质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有创造教育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有全新的人才观、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观察;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