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圣波 《教师》2011,(18):10-12
和谐德育是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和谐德育是指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人我和谐”“群己和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仇必和解”为主旨思想的道德教育体系。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社会效用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是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关键在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文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人才素质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四个方面推进我国“和谐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让自然在城市中自然生长就是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动因、机制及达成来论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动因是两者在中西方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差异的生活理想;和谐的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科学话语下的“生态和谐”,而和谐的达成便是“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的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和谐教育”是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关键在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文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人才素质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四个方面推进我国“和谐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我校进行的“和谐教育”改革实验,是以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充分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为骨架,以“五个基本观念”为基础构成的整体改革。三大基本要素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在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和谐,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关系的和谐。五个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6.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推进教学过程的和谐,深入开展“和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充当和谐教育的使者,为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导写一、“和谐”与“文化”的题解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以“和谐”为话题,从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学思想和谐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育思想。古人言:“授人以鱼,则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受用”。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确立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给予了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更强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应当是: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  相似文献   

9.
学校为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认为主要是高扬“以爱为源”的旗帜,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的新路。明确理念,为和谐发展导航。近年来,我们经过实践总结,逐步确立了“以爱为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和谐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进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和谐教育以和谐为根本品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代具有和谐个性的学生,力求他们“情”和“知”、“心”和“智”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明 《宜宾学院学报》2009,9(7):119-120
大学和谐校园就是具有“外谐内和”的发展环境、“政通人和”的管理机制、“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校园。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学校中, 和谐教育的重点是和谐教学。适应、协调、促进发展,即和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即教学。什么是“和谐教学”呢?教师以“和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的发展”,即是“和谐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运用“和”的理念取得显著成效的,当以战后的日本企业最为突出。日本的企业管理者把和谐当作日本的管理哲学,要求劳资之间要“和谐”,同事之间要“和谐”,同业之间也要“和谐”。日本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佐吉就以“天地人”为座右铭,取意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经营  相似文献   

15.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毒认为通过“理-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毒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自身即人格和谐、人际关系即社会群体和谐、人与宇宙自然整体和谐、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四个方面阐述朱熹的“和”思想,指出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整体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不同”为前提的多元和谐观,是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故朱熹“和”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在中国流传了2500多年的儒学,以“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和谐,三纲六纪追求人际和谐,修身养性追求身心和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的社会。而在东方传统宗教基础上产生的巴哈伊教,也以“人类一家,宗教和合,文化包融”为使命。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共同的和谐社会追求,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地区以及和谐世界的形势下,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有利于和谐世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创建和谐校园,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前行的道路上,福州四十中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石,统一班子思想,以“和谐”为工作的主旋律,在工作、生活上关心同志、帮助同志;在学校的发展上同心协力;在文明建校上加强制度建设;全校教工齐绘学校美好的未来,坚信“和谐”永远留驻四十中这一布满鲜花绿草的校园。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异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早期“和谐”观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源于对数量关系的最初思考,都包含着“杂多统一”和“对立统一”两种基本的形态,且具有由前者向后者发展的轨迹;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异在于:西方早期“和谐”观是充分展开了“对立”环节的“和谐”,最终导致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辩证法和以“理念”为中心的本体论;中国早期“和谐”观的“对立”环节未经充分展开。因而缺少真正完备的辩证法和本体论,最终导向了以追求平和、中和,即平衡的实用关学。中西方早期“和谐”观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但中西方文化的上述特点,并不代表它们在价值上有高下之分,二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期会通。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