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元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包公戏中包公的塑造方式具有神化和平民化双重特点.此外.包公形象也融入了范仲淹事迹,并且采用了英雄人物塑造的思维定势.这主要是由于流传过程中的失真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包公被神化和美化也是元代历史之必然.  相似文献   

2.
包公是古代一个正直的清官,为民请命,让身处下层的小民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里有冤也可以得到昭雪,给他们带来希望。然而,包公是一个人,他不是神,元代的文人没有把他夸大,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来描写。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包公的形象,即智慧的包公、糊涂的包公和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包公,从而揭示出人们在包公的身上所寄托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作为包公戏的开拓人,在题材上注重市民日常生活的开掘,注重描写百姓在权豪恶霸凌辱下的痛苦;在人物塑造上,他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清官能吏的代表人物包公,着力刻画他巧用智谋惩恶扬善;在悲剧审美趣味上,大团圆结局总有一种缺憾,并反映民众一相情愿的“天理”力量,是一种苦涩的大团圆。  相似文献   

4.
包公是合肥市的重要名片之一,介绍元杂剧中《智赚生金阁》、《智斩鲁斋郎》、《智赚灰阑记》等几个包公剧。从中不难看出包公的胆识与智慧。借鉴包公,我们可以得到鞭策与激励。  相似文献   

5.
这里讲的是作文城白脸包公审理"隐瞒事件经过纠纷案"的故事。举报者是一个被写进《捉蝴蝶》习作的"表姐"。她在给白脸包公的检举信里说:"我表弟在他写的习作《捉蝴蝶》中,把我(习作中的‘表姐’)捉蝴蝶的经过隐瞒了。  相似文献   

6.
包公文学自宋朝诞生以来,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文本,这些故事大多是一种重写或改编。从包公题材小说、戏曲故事情节的相互移植和因袭化用中,可以考察包公文学题材流变之迹及相关文学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逐渐形成演变的过程。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正直的判官、不畏权豪势要的斗士、封建卫道士到忠心耿耿国家栋梁的演变。包公故事情节的丰富与发展,表现了历代创作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论、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关怀。包公文学的主题演变则表现为伦理意识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包公文化的再认识和新时代精神的挖掘,进一步审视包公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定位,并通过寻根探源,史料萃取,横向拓展,探讨包公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增强包公文化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作用,进一步丰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阐明了元代包公戏具有模式化、类型化特色.模式化表现为贪淫破家、贪财破家和豪强欺压百姓模式,类型化则体现为儿女夫妻中丈夫形象与妻子形象具有趋同性、半路夫妻中丈夫形象与妻子形象的具有趋同性和恶人形象塑造具有趋同性.并从元代戏曲产生发展的思想土壤和其文学样式自身的特点两个方面探究了元代包公戏剧本模式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调研分析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与其他省市作了横向比较,进而提出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哪些拓展空间和现实选择,并就如何打造以包公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城市,使合肥尽快跻身于全国旅游名城、文化大市行列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乍读《三侠五义》,包公形象给人的感觉显得单薄、流于程式化。但如果我们把包公这一形象放在我国古代小说的整体流变中,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以及由此种文化产生的特定民族心理中加以考察,我们就能发现并非如此,他自有其丰富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本叙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戏曲、说唱小说作中广罗穷搜,艰辛拣出目前可以见到的、有关包公戏曲的诸多作品或字。本编立目以古代南戏、戏剧、传奇为限,各地方戏曲中的包公戏中的包公戏,只在追述源流时叙述之。所录以现存剧作为主,作和版本简略介绍。已佚剧目,注明录。  相似文献   

12.
本叙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戏曲,说唱小说笔记,书录等著作中广罗穷搜,艰辛拣出有关包公戏的作品或文字,理清每一剧目来龙去脉,本编立目以古代南戏,杂剧,传奇为限,各地方戏曲中的包公戏中的包公戏,只在追述源流时叙述之,所录以现存剧作为主,作者和版本简略介绍,已佚剧目,注明著录者。  相似文献   

13.
元代包公戏一度繁盛 ,主要原因有二 :一为元代百姓渴望清平政治的共同心态所致 ,因为元代刑律缓弛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官僚素质极低 ,权豪势要横行 ,从而在元代社会形成一种肃清吏治、惩治权要的共同情绪。二则得益于前代公案文学的滋养 ,从上古神话传说到秦汉小说、唐传奇、宋话本等都在题材、形象塑造等方面对包公杂剧形成文学方面的滋养  相似文献   

14.
本叙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戏曲、说唱小说作中广罗穷搜,艰辛拣出目前可以见到的、有关包公的诸多作品或字。本编立目以古代南戏、杂剧、传奇为限,各地方戏曲中的包公戏,只在追述源流时叙述之。所录以现存剧作为主,作和版本简略介绍。已佚剧目,注明录。  相似文献   

15.
如果让学生来描述老师的脸,估摸着他们会写出这样一些答案:老师的脸木木的,像木瓜;老师的脸长长的,像苦瓜;老师的脸冷冷的,像冰霜;老师的脸黑黑的,像包公……  相似文献   

16.
元代包公戏中使用了大量的插科打诨,使包公戏剧中的悲剧呈现喜剧化特色。其中有受害者的插科打诨、包公的插科打诨和其他人物的插科打诨。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使剧本呈现“含泪的笑”的风格。这是由观众和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儒家的审美传统决定的,与观众和创作者的道德评价和情感趋向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剧作者在创作这些女性形象时使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漫画式的肖像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虚拟化的行动描写、多彩的语言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刻画等,其成为元代审视叙事性文学的珍贵的文本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剧作者通过这二十几位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风貌。剧本中狠毒的女性形象包括怂恿软弱的丈夫去谋财和怂恿丈夫去谋财并害命两类,在贪婪、凶恶和狠毒程度上,后者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和对社会的危害都甚于前者,后一类女性形象更为可恨。  相似文献   

19.
包公戏在元杂剧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数量多,而且显示了元杂剧所凸显的平民精神。对之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包拯的家世、自我修养、师承关系、君臣际遇等主客观因素阐明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论述近千年来,通过历史、文学和神的渲染,终于形成一种独特的包公文化并影响海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