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下沉积物剖面分层样品,分析沉积物(0-60cm)中TOC、DOC、TN和TP等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物物理特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红树林沉积物TOC、TN和TP含量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TOC、TN和TP(0-60cm)的平均储量分别为1533.3、113.1、55.8t·km-2;沉积物TOC、TN和TP的含量与沉积物粒径呈显著相关,TN与pH呈显著相关,TOC、DOC、TN、TP与盐度、含水量、容重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讷谟尔河湿地有高等植物148,隶属于38科77属;有16种植物群落,分属于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四大类;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现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出了相关的湖泊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折流式人工湿地处理高浓度厨房废水,通过植物不同的种植方式即美人蕉单一、旱伞草单一、美人蕉和旱伞草混合种植构成的三个不同人工湿地,进行COD、TN、TP、SS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实验表明:美人蕉对COD、TN处理结果好,旱伞草对TP处理结果好;在种植方法上,处理COD单一种植好,处理TN、TP混合种植优。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再生水景观水体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其出水COD、NH4+-N、TN、TP均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中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标准。影响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植物、水力负荷以及温度。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杰  罗安程  方照平  吕庭君  林敏抒 《科技通报》2009,25(6):848-853,859
通过室内小型人工湿地装置,研究了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氮、磷元素在系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植物系统对NH+4-N、TN、TP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55.02%、45.44%、98.52%,无植物系统为38.08%、33.63%、91.37%,植物系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均高于无植物系统。在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生物量及氮、磷积累量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基质中磷浓度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表明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来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分析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途径表明: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和基质对磷的吸附沉淀是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氮、磷的主要方式;植物吸收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氮、磷投配总量的9.38%和12.77%,表明植物吸收也是人工湿地去除氮、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福春 《科技通报》2019,35(5):48-51,60
植物根系以人工湿地为媒介通过化学及生物等共同作用达到净化污染物的目的,文中以沧州市人工湿地为背景,研究湿地植物根系土壤酶活性分布及对硝化-反硝化促进作用。实验选取常见湿地植物分别为蝴蝶姜、万寿竹、红艳蕉等6种,将上述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湿地植物根系对土壤酶产生影响,可描述为植物处于生长稳定期间时,植物根际酶活性高于非根际酶活性,其中以红艳蕉和蝴蝶姜表现较为明显;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酶影响存在差异,红艳蕉、野菖蒲及万寿竹的根际酶活性相近并高于其他湿地植物。为研究植物脱氮作用,选择种植蝴蝶花及芦苇的人工湿地土壤样品,以不同C:N比例配置溶液进行实验,检测硝化及反硝化强度。结果表明:添加5倍碳源反硝化强度最佳,脱氮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范海青  王凌文  王丹  殷操 《科技通报》2019,35(2):213-219
为了深入探索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系统中土壤、植物根系及砾石区域细菌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深度测序及PICRUSt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土壤、根系及砾石生物膜上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功能各有不同,而植物根系群落结构的演变更有利于污水处理:根系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OTU系列总数和Shannon指数)和优势细菌种类均大于砾石或土壤;两种湿地植物(滴水观音和美人蕉)的根系细菌群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美人蕉根系中以产碱杆菌属(27%)、黄杆菌属(29%)、溶杆菌属(30%)和假单胞菌属(13%)为优势细菌,滴水观音根系以乳球菌属(28%)、黄杆菌属(20%)和假单胞菌属(34%)为优势细菌;KEGG结果表明根系代谢功能与土壤及砾石区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且KO基因预测证实根系代谢能力最大。COG功能预测显示美人蕉根系代谢强度高于滴水观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代谢酶基因,如双加氧酶、脱氢酶、磷酸盐脱氢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基因中脱氢酶基因的丰度最高,并且美人蕉根系的功能基因丰度值最大。这些结果为高效构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污泥干化芦苇床技术是人工湿地技术和污泥干化床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系统。将湿地植物(主要是芦苇)种植于传统人工湿地的填料层中,周期性地将污泥布向湿地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填料层以及后形成的积存污泥层渗透后,通过排水管出流;污泥中的固体物质被截留在床体表面,通过植物的蒸发蒸腾作用和水面蒸发作用进一步脱水和稳定。本项目主要研究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变化特征。通过每周取样,记录,实验等来确定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的变化特征。最终比较出其渗滤液的变化规律,为芦苇床技术实验作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是以人工建设为基础建立起具有净化、生态、环境功能的新型生态系统,如何发挥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功能,更好地恢复生态与环境成为一项核心的科研课题。本研究以三种北方常见的水生植物为平台,展开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污水净化能力的研究,特别对水生植物对总磷(TP)和总氮(TN)的除去效果进行了深层次研讨,希望为建设良好的人工湿地生态,提升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初期雨水污染负荷高,对环境影响大,选择在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构建由调蓄池、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以及生态稳定塘组成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初期雨水氮、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及机理。通过对系统运行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初期雨水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对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78.7%、93.6%和89.7%,最高分别可达97.3%、86.3%、98.9%和98.1%;初期雨水经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出水的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Ⅲ类、Ⅱ类、Ⅲ类水标准;系统中应用的硅酸盐陶粒是一种具有对TP、TN、NH_4~+-N和COD_(Cr),具有高效去除效果的一种新型材料。温度是影响人工湿地系统对TP、TN、NH_4~+-N和COD_(Cr)的去除效果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