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星火》周刊和《论据与事实》周报是俄罗斯很有影响力的两家全国性媒体。作为俄罗斯目前的主流杂志,其设计理念和风格为俄文《中国》杂志的办刊人所借鉴,以吸引广大的俄罗斯读者。本刊选编原载于《星火》的一篇文章《俄罗斯人与中国人》,我们并不赞成文章涉及的一些观点,其中不乏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如何校正“邻居”之间的种种误解,值得我们思考。选自《论据与事实》的文章则审视了俄罗斯的经济制度,从中不难读出俄罗斯人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2008,(2):1-1
《生态文化》杂志自2000午创刊,至今已整整走过了八个年头。重读创刊号《发刊词》,仍如一股春风拂面,温润而亲和。无论是办刊宗旨、编辑方针,还是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的担当上的明确与自觉,今天读来亦颇觉新鲜,令人感奋。现重新刊出,就是想与读者诸君,同心戮力,为达本刊办刊目标,为出色完成本刊之担当,携手奋进。  相似文献   

3.
通联工作是办好杂志的耳目,通联工作是联系读者的桥梁。因为它可以直接与读者联系,可以听到读者的呼声、意见、要求和建议。它是我们办好杂志,使杂志办得更具针对性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今日中国》历来重视通联工作今日中国杂志社的老领导陈翰笙、李伯悌同志在纪念《今日中国》创刊40周年时写的《回忆杂志的诞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一  相似文献   

4.
《人民中国》自1953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年。在这50年里,《人民中国》面向众多的日本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赢得了广大日本读者的好评和信赖。在《人民中国》发展壮大的半个世纪时,日本各界的朋友们把《人民中国》杂志视为中日友好的桥梁,支持我们、激励我们、关注我们的成长,并为扩大《人民中国》的读者倾注了辛勤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24日,《中国》杂志在北京召开了“《中 国》杂志创刊座谈会”。来自中国外交部、商务部、文 化部、俄罗斯驻华使馆、中俄友协等机构的代表和媒体 记者、读者代表等共计4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中国》杂志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人 民画报社主办,是一本用俄语出版,向俄罗斯和独联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2005年6月最后一天的莫斯科.细雨连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郊外的总统官邸与普京会面。尽管这种会晤好像并没有过多的私人内涵,但在媒体的笔端却流露出一种温暖。有人说,留过“苏”的人,对俄罗斯有着很深的情感;留过“法”的人,身上又有一种岁月抹不去的浪漫。俄罗斯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中国人经久传唱着;托尔斯泰对古老俄罗斯深沉的爱,极大地影响和感染着中国读者;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也曾穿行  相似文献   

7.
日前,现任乌克兰驻华大使尤里·科斯坚科的夫人、著名乌克兰女诗人柳德米拉·斯吉尔达把她的新作诗集《中国的呼吸》寄送给本刊,诗集用俄文和中文编排。女诗人在陌生的国度里,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并为之赞叹,诗集就是她对中国独特的诗化感悟。感动于女诗人的真挚情义,我们特邀著名诗人、诗论家、浙江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骆寒超教授撰写了这篇评述文章。我们相信通过《文化交流》,一定会有更多的读者感受到乌克兰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8.
正中捷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上,刚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袜子精灵"——《奇怪的袜子精灵》《袜子精灵回来了》《永远的袜子精灵》,送到了现场嘉宾的手中。捷克总统泽曼、捷克文化部长很高兴地给三本书签名,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9.
作者鲍文清是名老新闻工作者。1956年从《大连日报》调至北京,先后在俄文《友好报》、《友好周刊》工作。1961年进入中国外文局,先后在《人民中国》、《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从事外宣期刊的采编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人民中国》杂志是一本面向日本读者的综合性月刊。50年来,她以增进中日人民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中日友好为宗旨,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厚望,架起了两国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50年来,《人民中国》杂志  相似文献   

11.
《人民中国》创刊45年了,在500多期杂志中,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和世界中的中国的面貌,就像一幅幅画卷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祝贺《人民中国》45岁诞辰,本文作者采撷薪中国发展进程的主脉,与读者一起回顾《人民中国》所记录的历史。本文载于《人民中国》今年第五期,在本刊发表时由编辑部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报道》创刊45周年之际,国际世界语协会以及许多国家的世界语组织和读者纷纷来电来信表示祝贺。它们充分表达了各国世界语者对中国、对《中国报道》的热爱,也显示了这本杂志在对外宣传中的积极作用。现选摘数则,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职业圈》2005,(4)
我对项目真实性的担心尊敬的编辑同志:我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订阅《职业圈·好财路》杂志,第一次阅读就让我爱不释手,因为贵刊介绍的投资项目大多都很适合像我这样资金少的投资者。其中有一篇文章《手中巧克力淘金:你无法抗拒的千元加盟项目》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非常心动,第二天就打电话询问相关事宜。一星期后,我就收到了有关的加盟资料。可因资金不足,只好暂时搁置下来。很快,二月份的《职业圈·好财路》又准时送到了,我很激动、很期待地打开杂志,没想到这一期又有一篇《免费加盟国际品牌,开“莱威丝”手工巧克力店》,再次介绍了“莱威丝”…  相似文献   

14.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6,(10):63-63
2006年9月22日上午,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了《中国》杂志创刊一周年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领导、从事独联体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及俄罗斯、白俄罗斯驻华使馆的新闻和文化官员以及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商报》等媒体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1951年,是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的综合性杂志,她创刊于1950年,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拥有一批读者。他们从这本刊物中了解中国,并与中国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发展友谊。读者喜爱《中国报道》,称誉她为“最精美的世界语刊物”,这其中有我们摄影记者的功劳,是他们不辞辛劳,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国优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有趣的人民生活,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美好真实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在我们摄影部的记者以年轻人为主,他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2月初,日本大使馆举行庆祝天皇寿辰活动,社长沈玉和副社长上众一应邀参加。他们顺便带去了20本新出版的2001年1月号的《人民中国》。杂志在会上一亮相,声刻吸引了各方与会人土的目光。“这是《人民中国》吗?”许多人惊叹道。20本杂志很快就被一抢而光。  相似文献   

18.
绿色的青春     
《中国报道》1990第9期的封面展示了创刊40周年庆祝的一个场面:几位中国青年围在一位外国读者身旁。那几个年轻人中有我,还有我的同学向红等等,那时我们还在北京广播学院世界语专修班学习。虽然知道自己将来有可能为《中国报道》这本杂志工作,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形象会出现在这本杂志的封面上。命运的安排就是这样令人难以琢磨,也许就是这种缘分,使我们在不经意中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本杂志,而且或许我们的一生都会致力于这绿色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人民中国》开展通联工作较早,伴随着杂志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我是从1993年开始搞通联工作的。卫作之始,社领导跟我谈话,通联工作是《人民中国》这本杂志直接对读者开放的窗口,通联工作即是外事工作,从事通联工作既需要较高的日语水平,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心,听了这番话,我唯一的感  相似文献   

20.
自《今日中国》杂志1952年由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以来,历经44个春秋,从原来仅有英文版发展到现在的英、法、德、西、阿及中文共6个文版,读者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实践中,《今日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本有影响的刊物。一、《今日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对外宣传针对性的过程新中国诞生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向宋庆龄副主席建议,由她创办一本杂志,向国外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