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中国政治,探索中国的政治改革,不仅要从现实的层面去思考,而且必须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个层面去思考。后者是当代中国政治现实的文化背景与深层结构,制约和影响着现实中人们的政治行为与政治思维方式。本文提供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完整概念,研究了它的结构、性质,揭示了它对于当代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政治,探索中国的政治改革,不仅要从现实的层面去思考,而且必须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个层面去思考。后者是当代中国政治现实的文化背景与深层结构,制约和影响着现实中人们的政治行为与政治思维方式。本文提供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完整概念,研究了它的结构、性质,揭示了它对于当代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与倡导人文精神建设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中国当代电视文化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借用西方的“大众文化”概念与批判理论否定其建构人文精神的文化功能的观点是偏激的,它忽略了中国电视文化的制度体制、文化传统背景和接受群体的具体需求。电视文化学作为人文学科,只有在批判地继承、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民众的当代文化需求,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内核,才能够立足于高品位的文化起点上,建设出有中华民族风格和话语体系特色的电视文化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是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冲袭下形成的一股批评潮流,它在9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实绩。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远不够成熟,表现在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尚缺乏明晰的界定。这不仅会引起批评上的混乱,更直接影响它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文化、文学语境的考察,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对象“女性写作”的界定进行了梳理与厘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出现一种新型的合作教育研究形态,即"双向滋养"型合作教育研究.它是当代教育理论更新与实践变革同时态发展及突破德国与美国教育研究局限性的需要,其发展亦与介入主义兴起、中国学术传统促动及思维方式更新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以理论者与实践者为中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沟通与转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发展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科学指导思想,是中国当代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赋予了中国当代先进军事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蕴藏着发展中国当代先进军事文化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结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美学可以为翻译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论文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研究它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立足于全球性文化大背景的文化政治模式,"认知绘图"式美学为当代文化理论创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范式,体现了詹姆逊在后现代文化理论领域的大胆开拓。作为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权威发言人,詹姆逊对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的了解和关注,使后现代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状况的并述成为可能,而这种并述也直接印证了"认知绘图"美学的全球性特征。全球性"认知绘图"式美学的理论实践有可能使传统研究领域内长期相互排斥的概念在后现代的范畴内得以合理地交汇,从而打破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实现人们观念上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念与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若干探析,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哲学"是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考察,是要表达当代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哲学思考。它所要研究的理论范畴,包括中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中国社会矛盾、中国文化精神及文化属性、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等等。中国历史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建构中国历史的过程体系,要建构一部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形态的中国历史。它要按照中国历史本身的嬗替逻辑,阐述中国历史的合逻辑发展过程。中国历史过程研究,对于一般哲学来说是历史的,对于一般中国通史来说则更具理论色彩,其学科属性是理论历史学。中国历史哲学是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理论解读,解释中国历史的话语权,在中国学者自己手里。但所谓中国话语主要是话语权问题,而不能理解为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体系,不能理解为用中国的历史语言去书写中国历史哲学,而是要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科学概念体系,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去构造中国历史哲学的范畴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的一套概念体系,仍然是我们应该使用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理论原创性的缺乏.这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国外教育学理论研究及学校教育实践研究之间双向转化机制的缺失,这些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对学校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研究.只有深入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取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原创的问题、资源和智慧.而教育实践最深层的核心则是促进学校场域中“具体个人”生命成长的诸多“转化”,教育学理论者以“主动深度介入”的方式直面、研究、揭示、促进和实现这些“转化”将有可能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原创理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先进文化”等概念。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用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概念,统一的术语来指导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地解决。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中话语转型的学理诉求和审美对一般文化领域强势介入的姿态促成了当代美学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在当代更是消费大众审美狂欢的盛宴,繁荣的表象却遮蔽了"小众"生产者制造的审美文化"传播假相",由此带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娱乐化、虚拟化和可塑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魏戈 《教育学报》2023,(2):16-28
致力于变革的形成性介入方法尝试超越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源于苏俄文化历史学派的传统,以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拓展性学习理论作为学理基础,形成性介入的实践策略体现为变革实验室中的九个介入元素和六个介入环节。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项目为例,形成性介入的方法引导研究者与实践者在介入过程中共同讨论、检验、实施与反思,在研究者与实践者协同的拓展性学习活动中,重构了大学青年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并开发了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工具。形成性介入之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从数据到行动、从经验到理论、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型,进而通过实践的改变、概念的形成以及参与者主体性的创生,直指理论性抽象的变革潜力,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当代声乐美学应属传统美学研究的范畴。流行乐坛特别是流行歌曲可谓当代声乐美学的典范。透视流行歌坛,将会很快介入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心地带,而从流行歌曲所表现的“真”“伪”与“智”的含量及关系来看,它不仅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理解当今流行歌坛的关键与根本。  相似文献   

16.
英国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斯图尔特.霍尔把原本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再现(representation)概念转换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相结合的"表征"(representation)概念,从而实现了再现概念的"文化转向"。霍尔在其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中,以表征概念为基石,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文化表征理论。在再现论、能动反映论思维占垄断地位的中国学术界,表征理论不失为一种思维和研究范式的替代性选择,它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开启一系列全新的论题。  相似文献   

17.
文本是一个不断发展变迁的概念,它是在理论旅行中不断阐发和生长的。论文梳理了文本理论和概念在西方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并总结了20世纪西方三类文本概念,分析了这些文本概念中,语言、结构、读者、审美和意识形态等核心因素的不断增长。这些核心要素正是文本概念在不断的理论旅行中逐渐扩展和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相伴于政治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重建与发展.这种研究在当代中国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发展阶段和趋势:一、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单纯的介绍和附和式的评价;二、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的独立研究与评价,包括专题式的对于某一思潮、流派、思想家的评价,还包括概括式的超出某一思潮、流派、思想家的一般性评价;三、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式创新,即在解读西方政治思想过程中提出新的概念、分析框架和一般理论.本书即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的第三个阶段.它不是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简单介绍与评述,也不止是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系统梳理,而是试图在对西方民主实践与思想的解读中,创造新的概念,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并试图提出一般性的理论.它的出版,反映当代中国学者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经过遥远而漫长的“旅行”散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国独特的文化研究理论和现象,文化研究的语境化既有广阔的包容性也展现了各地区民族的独特性,这一理论与实际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研究自身系统更新充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有关,也深受现代科技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观念迂腐老化的缺陷.因此,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强化人性关怀意识,重视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跨学科研究,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后现代性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