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而在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时,每一个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不尽相同,产生的效果有时也会大相径庭。在面对"问题学生"时要注意避免心态失衡、定位不准和主体易位等。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称作学习"差生",有些因为调皮捣乱被称作行为"差生",如果两者都欠缺的话则是"双差生"了,这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称谓,对于一个身心正处于成长期,对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个称谓的存在不比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而产生的心理伤害少,它是一种无形的内伤,既伤害了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3.
正总觉得教育学生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中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要因人而异,因问题不同而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只有教育方法对路了,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我却喜欢选用一些巧妙的"数据"来尝试帮学生解决问题,想不到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林英强 《教师》2014,(10):118-118
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呼吁教师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所以,对待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是尽职的"爱",对学生寸步不离问寒问暖是关怀的"爱",而适当地对学生放手也是一种智慧的"爱"。教学半途,我接手了一个"问题班级",如何才能拿扭转局面呢?面对其他同事劝我放弃管理的善意,我心中一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称作学习"差生",有些因为调皮捣乱被称作行为"差生",如果两者都欠缺的话则是"双差生"了,这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称谓,对于一个身心正处于成长期,对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个称谓的存在不比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而产生的心理伤害少,它是一种无形的内伤,既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也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批判的教育研究以意识形态、霸权、符号暴力等概念对学校教育中的支配进行了分析。面对意识形态的霸权效果,从属阶级的学生能够借助父母文化的滋养和霸权内部的矛盾而产生洞察。而因洞察带来的反抗是多种形式的,但其并非从属阶级学生的唯一行动模式,不同动机下的反抗与顺从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郑立平 《山东教育》2014,(Z6):24-26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似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却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但是,“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又是一个伴随着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永恒问题,谁也不可能杜绝其产生,谁也不可能保证其根治。所以,预防胜于诊疗,永远是根本之策。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辨析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学生问题”,二是“问题学生”。所谓“学生问题”是从来就有的,并随时都会发生的普遍问题;而“问题学生”则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两基"攻坚工程,国家在西部农村开始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目的是为贫困、偏远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基本的教育条件,解决农村孩子没钱上学、路远没法上学、没好学校上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失学。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示出了显著的教育效应和民生效应,被人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寄宿制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实施寄宿制后相应产生的饮食、就医、安全等管理问题,比如学生寄宿后家长、社会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学校不堪重负等问题,比如对贫困学生资助标准不高、力度不大的现实与贫困学生的就学成本增大而相伴产生的失学隐患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在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提出解决的建议与策略,以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最大化地利民、利国,最大化地让农村孩子得到实惠。本期"热点话题"讨论的初衷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朱文青 《职教通讯》2012,(35):62-63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步被拉大,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教育方面亦是如此,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贫困生群体",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经济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特点。面对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费提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贫富悬殊拉大的矛盾和冲突,高校贫困生问题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同样,每个学生也都是一个世界。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面对诸多的"世界",这些"世界"普遍具有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淡漠;怕吃苦,承受挫折能力差,自律能力不强,逆反心理较重等特征。因此,教育过程中"难教、难管"几乎成为普遍现象。但在与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那一个。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青少年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循着他成长的"可能性"而教。在学生遇到成长的问题时,教育者应进行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准确归因,真诚交流,采取妥当的方法,努力追寻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两基"攻坚工程,国家在西部农村开始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目的是为贫困、偏远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基本的教育条件,解决农村孩子没钱上学、路远没法上学、没好学校上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失学。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示出了显著的教育效应和民生效应,被人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寄宿制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实施寄宿制后相应产生的饮食、就医、安全等管理问题,比如学生寄宿后家长、社会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学校不堪重负等问题,比如对贫困学生资助标准不高、力度不大的现实与贫困学生的就学成本增大而相伴产生的失学隐患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在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提出解决的建议与策略,以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最大化地利民、利国,最大化地让农村孩子得到实惠。本期"热点话题"讨论的初衷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熊长虹  邹续  刘逊 《四川教育》2007,(11):11-12
近年来,伴随"两基"攻坚工程,国家在西部农村开始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目的是为贫困、偏远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基本的教育条件,解决农村孩子没钱上学、路远没法上学、没好学校上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失学。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示出了显著的教育效应和民生效应,被人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寄宿制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实施寄宿制后相应产生的饮食、就医、安全等管理问题,比如学生寄宿后家长、社会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学校不堪重负等问题,比如对贫困学生资助标准不高、力度不大的现实与贫困学生的就学成本增大而相伴产生的失学隐患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在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提出解决的建议与策略,以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最大化地利民、利国,最大化地让农村孩子得到实惠。本期"热点话题"讨论的初衷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要回答"现行教育撕毁了什么",我们必须首先回答"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如何办让每一个孩子都满意的教育"这些根本问题。办让每一个孩子满意的教育就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毛君甫 《四川教育》2007,(11):12-12
近年来,伴随"两基"攻坚工程,国家在西部农村开始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目的是为贫困、偏远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基本的教育条件,解决农村孩子没钱上学、路远没法上学、没好学校上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失学。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示出了显著的教育效应和民生效应,被人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寄宿制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实施寄宿制后相应产生的饮食、就医、安全等管理问题,比如学生寄宿后家长、社会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学校不堪重负等问题,比如对贫困学生资助标准不高、力度不大的现实与贫困学生的就学成本增大而相伴产生的失学隐患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在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提出解决的建议与策略,以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最大化地利民、利国,最大化地让农村孩子得到实惠。本期"热点话题"讨论的初衷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郑珩 《生活教育》2015,(3):65-68
用"孩子"代替人们常规使用的"学生",原因是为了兼顾与学生家长们一起关注教育;不惟"坚强教育",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家庭教育,以及与社区教育相合作。再者是旨在凸显"人"的教育。教育以人为本,"孩子"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学生"则更多地显示其社会身份。故以"孩子"替换"学生"。从教育学生学会坚强这个方向出发,可以为我们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健康教育,乃至对人的全面关怀、全程呵护和让人终身受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发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很多先进典型,如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邱学华的尝试教育经验等。这些精神实质都是相通的,与国外许多先进教育理念也是相通的,都是在教育中发现了、肯定了"人",把人——学生,作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客体。"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强调人是自立的、自主的、自尊的、自信的、自强的。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是有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目中无"人",认为学生是求学者、受教者,是一只"空口袋",只要老老实实  相似文献   

18.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交流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不是完全按教师的预设而进行的,有时候出现一些"意外",是很正常的事,能不能恰当地处理好课堂上的"意外"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学机智。许多教师可能都遇到过学生"插嘴"的情况。如何面对?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9.
课堂有效"生成"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海量性会导致教师周密的预设出现"意外",即"非预设生成性问题".如何正确、恰当处理这些"预料之外",展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编辑手记:"教育公平"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这个敏感话题再次成为焦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优质资源配置失衡,出现了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校内学生教育不公等问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调节器",而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教育公平的阳光才能洒满社会的各个角落。享受公平的教育,每一个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