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
<正>很多经历磨课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磨课不仅是在磨课,还在"磨人"。教师能在教学初期就经历"磨课",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磨课"对于新教师而言,是一个成长、提升教学水平的捷径。经过"预设—教学—剖析—调整—教学"的反复探索,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水平的掌握、课堂的掌控方面都能得到提升,这是在常态课中无法获得的,教师能够在磨课中得到锻炼,在磨课中成长。一、抓住机会是教师成长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一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教研课。这犹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也使其他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l的教研方式,但现实中出现了一种“做”课的现象: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一堂课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师教得很好,学生素质很高。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师生睬前排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树立"磨课"意识,通过对校本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处理,自然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制订"磨课"计划、优化"磨课"情境、关注"磨课"效果,能够提升校本教学品质,深度挖掘自身教学潜质,形成课堂教学重要突破口,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丰富助力。  相似文献   

5.
<正>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大家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反反复复的修改和斟酌。如何深入研究一节课,使之日臻成熟,甚至成为一节精品课,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切磋,不断琢磨,才会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前听讲座的时候,就一直留意曾宝俊老师的"好课多磨",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新认识。曾老师提到好课必须具备"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  相似文献   

6.
"磨课"指教师以某一课时的教学为研究对象,经历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该课堂教学不断趋于成熟完美的过程.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磨课的出发点是基于数学学科本质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下面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介绍我的三次磨课经历. 一、缘起 分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教科书对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长期以来,令我困惑的是学生们都会背这句话,但错误却不少.我开始反思自己备课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每一堂课的数学知识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在单元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先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变成美丽的项链,再戴上它,然后用心去"磨",越"磨"越亮,让它在学时课和整合课中,总是能骄傲地闪亮登场。在教学单元课时,从整体认知入手,运用整体思维,思考学习要点、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思维。  相似文献   

8.
吴雪梅 《早期教育》2011,(12):18-18
"磨课式教研"是指通过"磨课"实施集体教学,抓准共性问题,逐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园本研究模式。其基本操作过程是"实践—研讨—反思"的反复循环。其中,反思是"磨课式教研"的重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课程设计评价多元化的效果,规定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开展一次磨课.所谓磨课,首先是任课教师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试上,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任课老师根据评课者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评课.虽然学校的出发点很好,但是许多情况下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众多评价者的理由和建议往往使授课者无所适从.将这样的"磨课"活动过程形容为"磨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0.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每一年都有许多次教育研究部门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各种各样的优质课、公开课或观摩课。怎样才能锻造出一堂好课?我觉得除了尽量释放在学校里所学的各种教学理论,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以外,重要的是要从两个词入手,即“摩课”与“磨课”。  相似文献   

11.
赵静 《教师》2011,(31):79-79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不久前在前辈的悉心指点下,我经历了一次艰辛的磨课之旅,虽然费尽心思设计的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重新打磨反思,但是这都是我教学生涯中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反思磨课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我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重点,促能力,切忌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磨课”在中小学各科特别是语文教研中流行起来。“磨课”,即组织同组老师或邀请有关专家对某位老师将要参加教学评比的课反复观摩、推敲、修正,使之趋于完善,以充分展示参评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磨课”也是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结果理想化的教研形式之一;但在“磨”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怎样“磨”、由谁“磨”、该“磨”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不久前在前辈的悉心指点下,我经历了一次艰辛的磨课之旅,虽然费尽心思设计的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重新打磨反思,但是这都是我教学生涯中一笔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一次磨课,就是一次"历劫",是一次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一次合作、反思与教学创新的过程,更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分数的再认识"的磨课中,逐步深入概念本质,让课堂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自我走向实际,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15.
吴永旭 《成才之路》2011,(10):36-37
什么是磨课?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同组中其他教师的智慧相结合,在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磨课"。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和斟酌。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十年磨一剑,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磨课"就是最好的综合体现. 学校的校本研修或集体备课是最好的"磨课"时间.所谓"磨课",笔者认为就是指由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选择教材,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研组以往"备课、上课、说课"方式的基础上,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磨课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磨课"一词,内涵丰富:磨课是自我超越的勇气,是取长补短的智慧,是去粗取精的淬炼,是如琢如磨的精进,是精益求精的执著,是磨而不磷的坚毅。语文课堂,必得经过一番"磨"的功夫,方能将文本磨出味道,将教师磨出风格,将语文磨上正道。  相似文献   

18.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丁杭缨 《福建教育》2009,(11):6-8,57
策划人语 磨课是对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多次备课、试讲、研讨、改进的过程。课改初期的磨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观摩课、比武课服务的。为了吸引眼球,打动评委。当磨课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磨课的价值,探求切合校本实际的磨课方法.让磨课成为提升教研活动实效的有效载体。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展现个性的平台。如果说观摩课、比武课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评委、听课教师等外部价值取向。那么作为校本教研形式的磨课应多考虑如何提高课堂实效、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等内部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我们校内开展了一次课题为小学四年级《植树问题》的"磨课"活动。笔者经历了这次"磨课"的全过程,感受颇多,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交流时,教师的"提问"与"介入"的不同,使三次交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新旧教学理念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