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8月13日晴一直想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昨天,从书店抱来一摞书。归家,便迫不及待地从书堆中抽出《文化苦旅》,嗅着那醉人的墨香,翻开了第一页。听人说,《文化苦旅》,是要带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去读的。毕竟疑惑,但我看完第一篇,才一抬头,眼眶里已满是泪水。是感动吗?是悲伤吗?是我感受到了余秋雨的文字中对敦煌文献惨遭掠夺所饱含的深深无奈!便觉得,每个人都是这样,心底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份对文化的凄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2.
张虹 《新读写》2008,(1):64-64
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觉得很熟悉,再一想,原是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也有一篇《夜雨诗意》。姑且借余先生这个题意一用,来写我的另一场夜雨,另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3.
当我抱着《文化苦旅》欣然自乐,准备登记借阅时,朋友告诉我,秋雨的作品最好不要阅读。拒绝秋雨?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拒绝他绝顶的文字功夫?是拒绝他选择了漫长的文化旅程?是拒绝他含蓄的批评,优雅的褒扬?还是拒绝他抖出了老祖宗的底,挖出了在地下埋了上千年的根? 一直以来,我对秋雨散文有一种特别的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就听说了《文化苦旅》,电随之认识了余秋雨。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接触它,因为潜意识告诉我:它,很沉重。直到那天课上同学又一次提起它,老师又一次开启它,对于《文化苦旅》,我才有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感触,这是一种恰似柔情、恰似严肃的感触。  相似文献   

5.
《文化苦旅》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新范例。与其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山水题材的游记散文,不如说作者通过对我国山水的深入探寻,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探究。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奉献给散文艺苑的一本力作。文化散文应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作为一本散文创新之作,《文化苦旅》以优美畅达的文字,新颖脱俗的构思以及高品位的文化追求赢得了海内外文坛的青睐和喝采,它在文学上的成功是无庸置疑的。然而,作为一部纵  相似文献   

7.
金伋昊 《新读写》2013,(6):62-63
刚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中满是疑惑与好奇,看标题《文化苦旅》便知这是作者的山水游记,但令我疑惑的是既为旅行又何来苦呢?我好奇作者为何而苦。当我静下心来细读此书才明白,作者苦的并不是旅行,而是一份情,一颗心。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9.
十年有多重     
余秋雨的第一本畅销书《文化苦旅》是大约十年前在上海首次出版的,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本那个版本的书。十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我,是把《文化苦旅》当作语文教科书一样来读的。这本保存了十年的书让我感到十年的重量,我应约给《当代学生》十周年写的这篇文章也让我回味十年的重量。时间就是这样奇怪,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十年前的中学生时代。那时候的娱乐活动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电视节目和现在比起来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电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听到过却没看到过的东西,BASIC语言绝对是先进的代名词。一批喜欢写作的中学生常常会壮着胆子投些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上海,难免要想到那篇闻名遐迩的《上海人》。第一次在《文化苦旅》中看到上海也在其中,我欣喜异常,迫不及待地把前面的书页翻过,想知道从另一个视角看上海,又会是什么样子。哪知一览之下大惊失色,随即大失所望。开篇便是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会盘算……",又是"交朋友却千万不要去交上海人",细细看来,从徐光启和《几何原本》到上海近代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都着实令人喜欢,这些散文散发出来的美让人感觉韵味浓浓,也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强大支撑力量。对于《文化苦旅》的阅读,人们通常怀着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而去阅读的,的确,文化是一场苦旅,需要认真地、努力地走走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内容和意义。而余秋雨《文化苦旅》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则再现了我国的文明史,见证了文化奇迹,让人们对于文化怀有一种敬意。本文主要就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沈:陆佳同学,首先祝贺你在高中阶段的第一次语文考试中获得129分的可喜成绩。我知道,你中考语文也获得了122的高分。很多同学都想知道你学习语文有什么方法秘诀,可以说说吗?陆:真的没有什么所谓秘诀。我觉得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兴趣。我喜欢语文,喜欢文学,所以我愿意去付出,我最喜欢看书,喜欢余秋雨的文字,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的文字把我带到了书中所写的每个地方,将来有机会我真的去,肯定有另一番感悟。喜欢《家》中的人物,喜欢卡夫卡荒诞不羁的表现手法。我读那些已经翻烂了的书,也读那些似乎看不懂的书。…  相似文献   

13.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以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是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道:“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然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相似文献   

14.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相似文献   

15.
蒋方舟 《新读写》2012,(9):9-10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以及普通人的人格构成。《信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信客》一文写两代信客的人生,虽带有较强的故事性,但仍然比较偏重人文性,所以,文章写信客这个特殊行业不是目的,而主要是为了表现它所影响、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蕴涵。它的文化批判意识与全文的基调是一致的。读《信客》,我认为它的文化批判意识至少有两点值得重视。第一,《信客》是为当时而作,还是为当世而作?从故事内容看,《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住在上海郊区的两代信客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18.
《信客》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该作品集的代表作之一。《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在访遍了世界各地风光景色、文化古迹后所作,正如他在旧版的序言中所说,这本书是站在历史的足迹上进行的思索,因此《信客》这篇文章渗透着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这是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现代关注,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的关注。本文以"信"字为切入点,解读《信客》一文所蕴含的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我们高二年级将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作为本学期必读书目。上个星期,我们已组织了余秋雨作品笔谈。我们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评论余秋雨的文章,贴在班级文化长廊内。有了这么多的铺垫,相信这次讨论会一定会成功。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只要谈出独到观点就行。第一板块,先请陈新辉同学介绍背景资料。陈新辉: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文化学者、教授、作家。其主要文化散文集有5部,它们是审视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及其续篇《山居笔记》,审视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审视欧洲文明…  相似文献   

20.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