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2.
至于语言无味(着重“味”字),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  相似文献   

3.
<正>林语堂在《论读书》中说:"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教科书多是编的,而不是著的,不具有原创性。教科书大都是各门知识的分类整理,可供给一些知识,却难有思想的启迪。而真正的读书,则不同。"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至于此种读书如何进行,"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  相似文献   

4.
<正>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  相似文献   

5.
翻开语文课本,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字优美,语言博大精深。读好课文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林语堂提倡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性灵来,秦牧主张读书要"牛嚼"和"鲸吞"。可见,语文教学还应"以读为本",读不仅能观其"言",还能品其味、悟其神。  相似文献   

6.
书为友     
观其友而知其人,同样,察其所读之书亦能知其人,只因书与人一样,也能做人之友。而人总应择其最佳者为友,无论是书还是人。一本好书可以成为人的挚友,古往今来,恒久不变。所有朋友中,书本最为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颂     
郝隆一则,非初次阅读,不过之前读之,只觉可笑与讽刺,郝隆其人更是好为卖弄,并无可取之处。但不想曾与鲁迅等人笔战不断的梁实秋竟读出惭愧之意,对郝隆也大加羡慕,其原因便是晚年的梁实秋曾经说过其一生的四个遗憾之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便由郝隆的晒一肚之书,联想至自己晒一屋的饱蠢之书,可见作者深爱读书,对未读之书遗憾至深。  相似文献   

8.
读自己的书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爱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光菊花也还有“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等众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需要的书。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性情、经历、学养的不同,形成了各人千差万别的喜爱和审美标准。因此读书就应该从自己的这一“个性”出发,才能读出自己的特色来。我自己长期以来喜爱读一些有生活意蕴…  相似文献   

9.
阅读课是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阅读课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以讲代读,成了语文课堂的通病。还有一种课堂则走人另一个误区,整堂课学生热热闹闹地读书,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思考却很少。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既乐意读书,又能把书读好、读懂、读出味来?  相似文献   

10.
凡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如胡适强调既要博览又要精研,钱穆不赞同“一目十行”而推崇“十目一行”专深研究的功夫,而林语堂则认为“随意读书”最重要。“随意读书”有着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立足点,它对那些过于死板苛刻的读书法有纠偏之功。因为人生都有所好,都有因缘,张三喜欢的书李四也许很讨厌,这就好像同一食物,对一人来说是美味佳肴,而对另一人则很可能就是毒药。所以,林语堂不同意那些名人为青年所开的“必读书目”,也不同意有人说的“古书有毒”以禁学生读古书之类的话,天下本来就没有什么必读和不可读之书。同时,林语堂还反对古人倡导…  相似文献   

11.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本身的任务所决定的 ,学生通过读书去理解课文 ,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情、味、神 ,理解就到位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知其情、明其理 ,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情感 ,领悟内涵的同时 ,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知情明理是建立在有序的读书指导基础上的 ,一般情况下是 :初读扫除文字障碍 ;再读整体感知内容 ;三读启发想象会意 ;四读练习表情达意 ;五读认识升华积累。即让学生循着解其言 ,知其情 ,明其理的步骤去读书 ,达到读懂和会读的目的。“知情”即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要得其“弦外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师》2012,(3):80-80
《读书》栏目旨在开阔教师眼界,交流其读书心得,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带着好问题读书,能将所读之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总是力求总结归纳出所读之书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据说,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并不让人乐观,但编辑部还是收到了不少初中生写的读后感。这让我们欣慰地感到,好书总是有人读的,好读书的人也总是有的。读后感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文体,它要表达的是读了一本书后的感想。因此,写读后感就要抓住“书”和“感”这两点来写。由于你读过的书别人不一定读过,所以在读后感中你要介绍所读之书的内容。要注意的是,介绍书的内容一定要抓住最感动你的一点,而不能面面俱到。这样既可避免面面俱到、不得要领的毛病,也为你下面的有感而发作好铺垫。写“感”,则要写你自己对书的理解和独到的感受,千万不能人云…  相似文献   

14.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15.
说起读书这个话题,似乎很多人都有很多话可说,特别是教师这个群体。应该说,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平日里都比较喜欢读书,而且所读之书的类别也比较广泛,教育的、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音乐的……但是,往往又都存在着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存在着主动被动之分:所谓主动,是指本身有读一点书的愿望,喜欢读书,愿意读书;所谓被动,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功利性的,即要完成某一项任务,要做某一项课题,但又缺少这方面的资料,于是乎,临  相似文献   

16.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就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  相似文献   

17.
书与友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常相伴依。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堂阅读课真正出彩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有美感,从而领悟到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所谓”开卷”,就是指打开书来读,也就是措读书或者看书,“开卷有益”众所周知。是不是一开卷就都有益呢?我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卷是否都有益?取决于一个“卷”字。如果是好卷自然受益匪浅,如果是坏卷那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读。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让人读了受益终生。好的书籍给人巨大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因为阅读了上千种好书籍,才写出了《资本论》;因为读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而让我们知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书读得多了必然会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已为很多人所信服。那么,为什么有些同学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是提高不上来呢?这与读书的方法不对有一定关系。正确的读书方法很多,因人而宜。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有的。一是读书不要“偏食”。只要是看得懂的内容都爱读;二是读书要用心。有人甚至废寝忘食,常常为书所迷;三是读书重意会,书中的人物、情节常常浮现在眼前;四是读书求效果。读后要知道什么是美与丑,学会怎样分辨善与恶,书像一扇知识宝库的窗户,展示了另一个美好的天地。为什么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提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