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散文成就颇高,而《与山巨源绝交书》又是他散文中的名作。所谓知我罪我,其唯《春秋》,我们对嵇康此文亦不妨作如是观。这篇文章出来后,司马昭怒之恶之,这是史有明文的,嵇康的死因就在此时种下了。而千载之下的读者,又可以从文中认识作者的为人,个性,崇敬他正直的品质,学习他不屈于恶势力的精神,敬仰他出色的文学才华。这篇文章行文活泼自然,好象随口说出,信笔写来,娓娓而谈,读起来亲切而饶有风趣。说到烦心之事,不惜反语讽嘲,谈起个人情志,又温厚深情;时如激流奔泻,时如泉行平地。但综观全文,又毫无松散之弊,结构谨严,层次分明,不蔓不枝。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作信的缘由,井用“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一语概括下文全部内容。“具”字尤为下文随意而谈留下余地。这一句话是全文的主线。接着分几层叙述不能应荐出仕之故。第一层从“吾昔  相似文献   

2.
关于《与山巨源绝交书》(以下略为《绝交书》),李善注引《魏氏春秋》说;“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焉。”既然是这么一回事,嵇、山之间的纠葛便是首先要说到的。 嵇康和山涛的决裂或有政治上的原因可寻,不过,至少有两方面的理由不容我们把二人绝交的原因单纯归结到政治冲突上去:一、嵇康虽说是沛王曹林的女婿,但政治上是否坚决拥曹尚属疑问;二、《绝交书》所陈列的不能出仕的理由,“都是环绕着自己傲世避俗的生活态度立论。”对于当时的政治问题则几乎是避而不谈的。在嵇康,“天要下雨,娘要嫁  相似文献   

3.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钰(今安徽宿县西)人。其先姓奚,会稽上虞(浙江东北部)人,因避仇人迁徙至,居嵇山之侧,故改姓为嵇。他早年丧父,有奇才,美词气,学不师授,博览无不精通,尤其擅长于老、庄之学;加之他品貌非凡,人们都誉他“龙章风姿”,因而与魏宗室通婚(据说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相似文献   

4.
嵇康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一是音乐中的千古绝响《广陵散》,二是文学中著名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与嵇康最为友好,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  相似文献   

5.
嵇康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一是音乐中的千古绝响《广陵散》,二是文学中著名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与嵇康最为友好,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  相似文献   

6.
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意图并非真的与山巨源绝交,而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司马氏集团。  相似文献   

7.
一封绝交书使人们对嵇康和山涛的关系产生好奇,曾经的好朋友为何就此绝交?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与山巨源绝交书》、《世说新语》等文献中的嵇康和山涛,了解山涛的为人,理解嵇康和山涛之间的友谊。这种相互间的友谊是坦诚的,不同寻常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不是用言语,而是用心。他们是真正的心灵上契合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缪宏 《文教资料》2008,(2):75-77,107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山涛研究的重要作品.二人的政治抉择与私人关系、个性气质与哲学思想是贯穿交织于文本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体现了二人纯洁、高尚的名士之交,后者则深层次地建构了他们的理想追求、情致旨趣.基于此,本文试图作一新探,展示二人异途高标的君子人生.  相似文献   

9.
顾名思义,《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封申明要与受信人断绝交往的信函.绝交的理由是“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而嵇康不愿,怪对方太不了解自己,没有继续交往的必要.且话说得极尖刻,要山涛“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可这里有一个疑点,此信开篇有“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一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从中可知,事情早已过去,山涛也只是与人“议”及此事而已,并没真的去做.事隔一年之后,作者竟一本正经地奋笔疾书,声称要与之绝交,总觉得于情于理都显生硬.山涛中途变节,脱离竹林名士集团到朝廷做官嵇康固然不喜,但并没因此而否定其人品.事实上,此后两人非但没有绝交,而且关系还很密切,有史为证:“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深信自己死后,山涛能照料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是假!  相似文献   

10.
童县城 《学语文》2024,(1):18-21
<正>【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1]语文教学应践行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变为“学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发现、思考质疑、巩固提高。  相似文献   

11.
嵇康在其短暂而略显悲美的人生中,其率真的个性又着实和而不同。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无限璀璨的精神食材,他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当之无愧。他不但在文学领域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而且在哲学领域、医疗养生领域、音乐领域等方面也卓尔不群。本文拟从其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出发,梳理对嵇康的别样解读,以期从其悲美的人生华章中给人以一丝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于魏晋时期的山涛与嵇康曾同做竹林游,为金兰之交,然后来,二人在政途分道扬镳,一人为司马氏所杀,一人为司马氏重用,《与山巨源绝交书》看起来似乎是二人友情的终结标志,也似乎是二人人生抉择高下不同的一个标志,然笔者认为,嵇康《绝交书》之本意非为与山涛绝交,二人也并未真正绝交。二人的人生选择虽然不同,但在恪守道统上,却是殊途同归,但二人在实现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上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嵇康只有内圣,未成外王,而山涛则是在那样一个华丽血时代不可多得的一个儒家内圣外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3.
<正>和伟大相反,我喜欢渺小,我想提倡一种渺小主义。—个浪花是渺小的,波浪滔天的海洋就是它集体动力的表现,一粒砂尘是渺小的,它们造成了巍峨的泰岱,一株小草也是一支造物的小旗,一朵小花不也可以壮一下春的行色吗?我说的渺小是最本色的,最真的,最人性的,是恰恰反乎上面所说的那样的伟大的。一颗星星,它没有名字却有光,有温暖,一颗又  相似文献   

14.
<正>唐朝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是空前光辉灿烂的朝代。杜甫正处在唐代文化高度繁荣、百家齐放的时期。在诗歌攀上高峰的同时,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也大放异彩,取得了新的成就。这在一代诗史的杜诗中,都有鲜明而深刻地反映,特别是书法、绘画最为突出。现存的杜诗一千四百五十多首中,专以书法或绘画为题的有23首,诗中涉及书法或绘画的约20首,共占整个杜诗的2%~3%。这个数量虽然不大,却不容忽视。第一,一个诗人能以  相似文献   

15.
【正音正字】我们经过调查分析,结合我们河北坝上的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总结出一些规律。韵母的差异:1.地方话没有单韵母“o”,普通话的“bo、po、mo、fo”,而方言读“be、pe、me、fe”,但读此类音节时读成圆唇音,发出的音比较厚重。当地方言没有韵母“-i”,普通话“zhi chi  相似文献   

16.
只有一次我无言,那是当一个人问我:“你是谁?”我们根据无数恒星的运行来测定时间;他们用口袋里的小小仪器来测定时间。现在告诉我,我们如何能相会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人性是一个光河,从无穷的过去流向无穷的将来。睡在羽绒上的做起梦来,并不比睡在泥地上的人更美满,如此,我怎么会对生活的公正丧失信心呢?我曾有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是看见她在可以升华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是看见她在跛子前瘸着走。第三次是当她在难和易之间选择了易。第四次是当她犯了过失,却以别人也有过失来自慰。第五次是当她容忍软弱,并将忍耐视为坚强。第六…  相似文献   

17.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  相似文献   

18.
我要先和你说说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它的名字,是可以像莲花一样,从你的朱唇上轻吐出来的。当你吐出它名字的第一个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唇齿留香了。另外的一个字,你完全可以抿在嘴里,直到抿出它糯软的感觉来,直到抿得它化在你的舌根,甜到你的心头。——它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  相似文献   

20.
脐带和白发,一个象征了新生命的诞生,一个象征了人生步入黄昏,生命走向衰亡。"白发"是"脐带"的创造者,"脐带"是"白发"的继承者。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微妙得很,也精彩得很。作者正是从母亲留下的这两件宝贝中,从"白发"转到"脐带",即从个体生命的结束转向生命的延续的体验中,感悟到了亲情的珍贵、母爱的伟大以及对生命的珍视。这些感悟又让我们对生与死有了全新的认知,能以"澄明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