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1975年6月卢·沃瑟曼发行<大白鲨>时倡导"大片"策略以来,"大片"成为电影界熟悉并期待的事物."大片"之"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便是"高票房收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大片一般指中国拍摄的大规模、大制作、明星阵容大、投资大的影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式大片引领着当今中国电影的走向,中国电影似乎是找到了发展之路。实则不然,"高票房,低口碑"成为了中国式大片的标签,中国式大片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中国电视已经进入"大片时代"。美国大片是在传递美国的文明、价值观和美国精神;中国电视大片也可以这样2007年,浙江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收视排名中仅仅名列第十。2008年8月改版,10月《我爱记歌词》开播后一跃进入前三。2009年夏天跃居第二。发展至今,浙江卫视已成为继"娱乐节目看湖南"后又一大强  相似文献   

4.
王淑萍 《视听》2010,(8):30-31
六年磨一剑,制作人员九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际知名学者和摄影加盟,全高清拍摄……这些足以让《敦煌》成为一部纪录大片。大片之"大",不仅在于制作,还在于传播。如果制作上投以巨资,宣传上气势恢宏,而应者却寥寥,这样的作品只能徒增笑柄,何谈其"大"?《敦煌》作为"大片",除了精良的制作外,广大观众的认可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提到"大片"一词,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美国大片",脑子里浮现出的是关于气势恢宏的好莱坞大片的印象。而事实上,"大片"(blockbuster)在各国正经历着一种本土化进程。在中韩两国,"大片"的概念均已被纳入到本土的批评体系中,也出现了属于自己的"大片"。文章将从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两个角度考察中韩两国的大片制作,借以说明大片并不再为美国所独有及中韩两国在大片创作中遇到的民族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创新,才能更好引导舆论?近几年,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推出一批"新闻大片",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百姓心声,以宏大主题、生动叙事、大片制作、立体传播的态势在线上线下广受好评,成为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经典案例。文章围绕这些"新闻大片"在强化受众思维、打造新闻精品、推进融合传播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创新重大主题宣传,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13,(7):81
自2013年伊始,各大卫视竞相发力,打造王牌节目。邀请巨星、投入巨资,力求把综艺节目做出"大片范儿"成为它们不约而同的选择,省级卫视宣告进入"综艺大片"竞争时代。在历经了《中国达人秀》、《舞林争霸》、《声动亚洲》等多档栏目的沉淀与积累,东方卫视大胆创新,另辟蹊径,一路领跑。今年重拳推出的《中国梦之声》志在为普通的歌者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把梦想真正唱进岁月里。  相似文献   

9.
田园  李盛龙 《新闻界》2013,(12):51-55
中国电影大片在向"奥斯卡""屡败屡战"式的冲刺中陷入了一种"他者"迷思的误区。对此,应从胸襟和眼光、文化自信以及力戒急功近利等方面重新定位大片"申奥",并着重从价值观、艺术创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等方面锤铸电影品质,才有可能寻求大片"申奥"之突破。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电影产量最多的美国更是受国民欢迎的大片来源之地,然而在美国大片被受众接受之前,它的翻译问题更是编码解码的要素之一,对声音重新配音还是在原声之下加以字幕,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说文字是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那么台词便是影视作品的"影视语言"。它在影片中起着叙事,交待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论证推理和增强现实感等作用,对于整个电影的传播效果起着先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