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故乡》具有极美的境界。本文仅就人物造型方面谈谈《故乡》的审美价值。《故乡》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采用简笔淡彩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了人物典型的外貌特征,使读者领略到的是幅幅独具个性的人物肖像写生。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大观园中的主仆们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  相似文献   

2.
魏加尧 《考试周刊》2012,(26):47-48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原因何在?"文眼"内涵是什么?怎样确定其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作者还是趋向于"各种矛盾说",因为她最符合作者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所以倾力在异乡为自己营造了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3.
《故乡》写作于93年前,怎样教学《故乡》,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地气"呢?山东省新泰市王正玲老师教学《故乡》,"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的方法值得我们关注。一.以《故乡》的"地气"为切入点文本的"地气"指能够贯通文本脉络,深入文本内核的东西。一个文本犹如一个矿藏,该如何入手发掘才能利益最大化?教师就要对文本有高屋建瓴的俯瞰,发现文本的"地气"——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点,带领学生由此入文入境。  相似文献   

4.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雪国》主题探讨,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雪国》"。可以将其主题归纳为浮士德式求索,主要表现在驹子、岛村和作者川端康成身上。岛村是无目的的求索,最终得到肉体和精神的拯救与净化;驹子虽生活不幸,但依然求索不止;川端康成求索的则是日本的传统美,呈现出"故乡"找寻意识,继承和发扬了物哀情调和幽玄理念。  相似文献   

6.
乡关──心灵的归宿崔颢《黄鹤楼》中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里的"乡关"一词常常被解释成"家乡、故乡"。而笔者认为此词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故乡".即纯粹意义上的家乡,另一层是"心灵的归宿".中国封建文人大都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  相似文献   

7.
夏凌翔 《现代语文》2014,(11):149-150
凡是好文章,读后总能引起共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好文章总能选择一个切入点,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鲁迅《故乡》以"我"回故乡为角度,描写了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王家新《在山的那边》以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幻想追寻大海为角度,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吴冠中《桥之美》以画家眼中的桥为角度,写出了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隆回县教研室举行中学生作文竞赛,我班阳君同学积极应征。他的《故乡河》一文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的击节赞赏,一致公认为第一名,不久后,该作品发表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主办的《语文世界》上。该刊编辑老师张勇耀给作者来信,称赞“《故乡河》确是一篇难得的好散文,情文并茂,语言流畅”。作者先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学生朋友谈羡慕、谈感受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9.
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文选学"故乡———江苏扬州隆重举行。大会交流论文近百篇,主要从"《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所录作家作品"、"《文选》文学体类"、"《文选》编纂"、"《文选》接受与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大会总结了"文选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并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抓住特点读懂课文体会感情──《我爱故乡的杨梅》简析与导读设计陕西宝鸡县教研室白绪科一、教材简析1.鲜明的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突出了杨梅树和杨梅果的鲜明特点。写杨梅树时,作者抓住了枝条“四季常青”和叶子“狭长”的特点。写杨梅果时,作者从形、色、味三...  相似文献   

11.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久居异乡的作者由住所附近土坡上的榕树想到故乡的熟悉的大榕树,进而对榕树下发生的趣事别情进行细腻精彩的描绘,抒发蓄积在作者心头的对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让人享有视觉之美、听觉之乐。  相似文献   

12.
萧红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叙述了生活在故乡呼兰河小城的"小民们"的家园故事。属于老青幼三代无家的三个小人物,是生活在呼兰河小城民众的缩影,作者用冷暖递进的孩童的眼光,观察这三个人物凉薄困苦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底层"小民们"的家园建构,也透露了萧红自身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园意识和"小民"身上所体现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14.
有论者依据《诗家一指》认为《二十四诗品》的作者不是司空图而是明人怀悦。以《诗家一指》与《虞侍书侍法》对照,证明《一指》抄撮成书,而且错误多端,令人索解为难,但其中的《二十四诗品》录自"秘本",值得珍视。苏拭《书黄于思诗集后》中所说的"二十四韵",指各用一个韵部的字押韵而成的二十四首组诗,实指《二十四诗品》。因此在没有可靠证据之前,不能轻易否定司空图是《二十四诗品》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17.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法一例韩爱琴《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全篇350字左右,篇幅短小,但作者笔调清新活泼,条理清楚。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是学生阅读写作的佳篇。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会,掌握此文写作的基本步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一...  相似文献   

18.
诗歌包     
这组诗温馨,纯朴,有着对故乡深深的怀恋。《留下我》纤细、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秋收时节满含泪水的喜悦;《一条河》宁静、睿智,充满着作者对故乡河流带给他人生启迪的深深感激:《秋色》轻柔、绵厚,淡淡的叙述中透出对生命的体悟,凄清但不哀伤。整组诗清晰,自然,静穆中能给人悠长的回味。  相似文献   

19.
从《故乡天下黄花》到《故乡相处流传》再到《故乡面和花朵》,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文坛的不只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戏谑和反讽,更多的是文本中蕴含的平民历史意识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在文本中表现为作者与读者间、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面对。这些平民的活动构成了正统的历史,而平民的历史意识让被载入史册的过去呈现出另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都重现了文学追寻的主题。两位作家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自故乡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也分别完美地再现了中日两国的"道"与"禅"的民族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