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月光曲》,大家一定会在描写皮鞋匠和妹妹一起倾听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出现遐想的第9自然段的教学中下足功夫。在一次的日常教学中,笔照例在这一段的教学时留出时间,创设情景,希望孩子通过感情朗读——充分想象——畅谈体会,能充分地融入中,理解课,产生共鸣,从而体验作驾驭语言的技巧,并在此过程中试着感受到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可是令笔所料不及的是孩子们对课细节的捕捉和发掘,使得这原本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成了教学时又一靓点。  相似文献   

2.
何捷 《教育文汇》2004,(1):39-40
教《月光曲》,教师一定会在描写皮鞋匠和妹妹一起倾听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出现遐想的第9自然段的教学中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3.
夏熳 《湖北教育》2003,(3):58-58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名为《月光曲》。课文描写了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贝多芬为一位贫穷的盲姑娘和她的皮鞋匠哥哥演奏这首《月光曲》的故事。其实,该曲之所以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得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1860)把该曲的第一章比作瑞士蔬森湖上的月光,才使这首奏呜曲获得了“月光曲”的别名。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标  相似文献   

4.
黄桂林 《湖北教育》2003,(11):34-36
教学案例 阅读《月光曲》,一教师抓住《月光曲》这首曲子产生的背景、兄妹俩的想像与《月光曲》的关系,引导细读深究。 师:《月光曲》这首曲子的产生与贝多芬眼前的兄妹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细细地从第2节读到第7节,从中体会体会。  相似文献   

5.
假如我是猫     
假如我是一只猫,我会纠正猫怕狗的不公平说法,猫非常聪明、机灵、温柔,会爬树,跑得也快,而且能捉老鼠,是人们喜爱的宠物,凭什么就怕狗呢?我一定要找一只狗斗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最富情感的艺术,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用音乐来渲染语文课中动人的场面,更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与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了解其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样的引入为新课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与课文动人的内容产生思想共鸣,丰富他们  相似文献   

7.
张海峰 《河北教育》2004,(10):17-1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这一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联系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运用、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趵突泉》是笔者执教的 ,由北京市电教馆录制的十节素质教育示范课。本节课从更新教学观念的角度出发 ,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寻找语文的根基。强化三个意识 :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发展意识。以读为本 ,从整体入手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的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 ,言内之意 ,充分领会 ;言外之意 ,深刻领悟。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 ,语感的培养 ,内容的感悟 ,知识网络的建构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本节课教学主要经历三次领悟阶段和三次…  相似文献   

9.
“训练”又成了时下语文教学的时髦用词。语文教学要“固根求本”,语文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文学习的缺位。不少教师自觉对语文教学进行纠偏,加大了训练的力度,以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真正统一。应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调整。然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又重拾过去那种时间加汗水式的“训练”,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10.
万玉霞 《湖北教育》2004,(13):47-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  相似文献   

11.
朱瑛 《教学与管理》2004,(10):54-55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2.
13.
14.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在对一节语文课进行评价之前,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人文关怀。这种说法并不否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因为二者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人文关怀说”是植根于语文教育本体论,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张晨曦 《小学生》2010,(8):55-55
灰太狼是狼家族的败类,与手无缚鸡之力的绵羊斗了365个回合,居然还是那句“我还会回来的”,羊肉没吃到反惹来一身骚,太让狼家族没脸面了!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爸爸是一位单身爸爸,他有一个非常顽皮的儿子,常常惹爸爸生气。这不,你看,儿子犯错了吧。  相似文献   

17.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此曲的过程,表达了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何通过对课文中难点的剖析,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难点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是领会这句话的关键,可以设问:①“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本课指什么?(帮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思:钢琴声忽有忽无,一会儿响,一会儿停,说明琴弹得很不熟练。)②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断断续续的钢…  相似文献   

18.
张春华 《湖北教育》2003,(15):39-39
按下“播放”键后,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美妙的钢琴声,清澄的和弦与如歌的旋律从中飞逸出来,孩子们睁大眼睛倾听,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一曲终了,我说:“同学们,你们刚才所听到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听音乐时你们一定想到了很多。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我举目四望,有的孩子在托腮沉思,有的则在与同学  相似文献   

19.
20.
谢鲁刚 《山东教育》2002,(25):47-47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采用了“整——分——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课文记叙一件什么事?2.贝多芬是为了谁而创作《月光曲》的?3.贝多芬由于什么原因要为盲姑娘创作《月光曲》?对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基本认识,便从整体上对《月光曲》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我转入分解性导读。分解性导读,一般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剖析,透过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它们丰富的内涵。但词句的剖析不是孤立的,应和文章的整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