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方艺术精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转换是一个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过程。本文旨在提取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美学灵魂作以比较分析,从而揭示这一历史性转换发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追问西方艺术流变的潜在意蕴:以“悲剧”为美学灵魂的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精神、乐观主义气质及艺术形式上的和谐完整性;走向“荒诞”的现代艺术如何以非理性、悲观及破碎裂变的艺术形式向古典艺术发起反叛;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这一转换发生的美学、哲学、历史现实原因,及两者共通的美学主脉。  相似文献   

2.
西方古代美学在注重客体性美学的同时,并非没有研究过审美主体。实际上,西方对主体和客体研究的历史一样古老。虽然这种研究在其后的趋向曲折复杂,但两种倾向经过德国古典美学的努力,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使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统一起来。而近代以来的审美本体论,却是在反黑格尔理性主义旗帜下走向主体论美学的。但如果从总体上看,西方古代审美本体论一方面以客体为前提,另一方面则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所以历史地看待审美本体的发展,在古代和中古时代的美学中,客观论是占优势的,但在近代占优势的则是主观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转化为主体间对话的哲学文化背景中 ,当代美学研究面临着中西方通过对话走向整合的趋势。在美学对话的重建与可能性基础上 ,通过中西美学异质性与互补性的比较 ,有助于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前景并克服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独断与形而上学 ,从而在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主体,人不断地创造和构建着不同的美学体验与空间,在西方美学与文学史中,奥德修斯、本雅明、德塞尔托分别用漂泊、闲逛和散步来创造和建构西方美学空间的变异流程,而对其多维视野、多角度的解读和梳理,对构建当代生存方式与理解空间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望衡教授的《中国古典美学史》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轮廓,描绘了传统美学的大致走向,厘清了各个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与差别,从而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细读全书,该著如下几点与众不同:首先,以文化史为线索,将之贯穿到全书的各个章节与环节。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孕育的美学观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自成一格,迥异于西方美学,也与当代中国美学不同,关键是形成这种美学观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中国古典美学史》紧紧扣住传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美学理论与实践中最早涉及的一个范畴,也是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美学理论中一个分支——音乐美学在中西方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包含了"和谐"这一元素。由于中西方民族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和谐"在中西方音乐美学中体现的内涵也不相同。通过对"和谐"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早期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力图提示某些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走向非理性主义,并与庄子美学思想产生子某种类似性的特殊现旬肌时说明提示这各类似现象,对探讨东西方差美思想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西方后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美学价值和审美走向来探索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希望能给后来研究者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知识是复杂而深奥的,了解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有关知识,分清初中课本中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对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及其今后的学习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歌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一概念引入他们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准确地阐明了文学发展过程中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整体能动效应关系。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论说,赋予我们更为开阔宏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提高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兴趣,巧用激励,授以方法,引导学生互改互评,以改促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在王安忆小说中,许多人物对外无力抗争,于是将矛头指向内部,发泄怨气,产生了严重的窝里老、窝里斗现象。在艰难环境中,不去尽心呵护温情,同渡难关,而是将折磨他人和自己作为生存的精神支撑,最后两败俱伤。这严重破坏了融洽的氛围,摧毁了真挚的情感依靠,心灵的沟通更无从谈起。国人的这一人性弱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16.
英语习语中出现含有"Dutch"、"French"等国家名字的习语,这些习语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困扰,并且这类习语对该国家有贬低现象。本文从互贬现象的角度对此类成语进行分类和解释,并指出习语中的互贬现象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试论健身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社会压力.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会引起情感的波动,使个体精神紧张,忧心忡忡,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这就导致了相当部分的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健身活动内容广泛,方式灵活多样,适合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参加健身活动不仅有益于个体的身体健康,还可以调节人的神经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改善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和(桃花扇)》用的是比较批评的模式,说明了它们的借鉴关系,《(红楼梦)里竹与梅》用了人类学批评的模式,写出了竹与梅的“有形存在”及“象征意义”。由于批评模式的不同,使得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旨的理解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潜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学核心部分。作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以揭示人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原理读解文学作品,拓宽了文学作品的视野并开辟了另一番艺术风景。  相似文献   

20.
屯难之世,礼恭恩施,招贤纳才,求得阳唱阴和是保全自身继而畅通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