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卞之琳的诗歌中广泛应用了小说化手法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小说化”与“戏剧化”、“非个人化”以及诗歌“大众化”概念之间的交织纠缠,使得“小说化”手法的内涵却并不清晰。考察“小说化”手法这一概念的来源和发展,辨析它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呈现卞之琳诗歌中“小说化”手法的清晰内涵。  相似文献   

2.
"历史编撰元小说"这一概念由加拿大著名学者琳达·哈琴提出,意指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文坛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此类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的语境重构将历史文本和小说文本并置,既体现又模糊了历史和小说之间的界限,凸显了后现代文学的矛盾特质。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文学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马克·柯里对此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指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重要叙事学功能之一就是突出历史小说的主观性。此概念阐明了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和文本之间的互文没有等级体系的问题;两者都是文化表意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元小说”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了“无名”时期的翻译介绍、“有名”时期的消化吸收、“中国化”中的批评研究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元小说”研究在中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个过程同西方先有“元小说”创作 ,后对之进行命名这一历史发展特点相类似  相似文献   

4.
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被视为当下教师角色转型的重要内涵之一。和我们使用的许多概念一样,“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提法同样是舶来品。考察这一概念的原初内涵对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应该会有所帮助。而比较中国和西方的教育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异同,则能多少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乡经济的普遍破产是三十年代前期中国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引起小说家们的普遍关注,以致破产小说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段现代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创作现象.这里所谓的”破产小说”,主要是指称那些描写三十年代城乡经济普遍破产的社会经济大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具体人生内容大变动的小说创作.因此,这一概念不只是一种指称以某一具体产业破产为描写内容的狭义概念;也区别于所谓“社会分析小说”的笼统概念.这种“破产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从经济角度切入展示社会的破产影像,从经济关系入手描写社会关系的恶化情态.从生存层面起始再现人性的变异程度,从而构成一幅幅整体性的反映三十年代社会现实的“破产图”.“破产小说”是三十年代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品味的现代小说种类.  相似文献   

6.
“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的概念界定,但是这些界定和阐释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男性主人公为成长主体的小说文本之上。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是在"五四"之后开始出现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理想。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同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到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Liberal education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中的几个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长期被其模糊性所困扰。本文通过思想史和类型学方法,对这一概念在历史上形成的多重涵义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liberal education一词在历史上具有十种主要的语义,这十种语义分别从教育对象(自由人、绅士、自由公民)、功能(非功利教育、通识性教育、心智自由、心智训练)和内容(古典教育、人文学、文理学科)三个维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沉淀的语义一方面是“相互论证”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之处。从课程实践角度来看,深入分析liberal education的多重涵义对于当下的本科教育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在未来的大学课程改革中,应更多强调通识课程的心智训练价值和公民素质培养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陈振明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特征和作用?这一直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  相似文献   

9.
“帝国主义”一词大约出现于19世纪晚期,其本义应是殖民扩张主义。列宁不仅没有否定这一仅仅解释为殖民扩张主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而且继续沿用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被人们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作品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泛宗教情感和泛神论思想,其小说多次使用“神”这一概念,“神”字在他的笔下具有三层内涵:自然、爱与美,它们构成了沈从文作品主旨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1.
“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自2004年提出之后,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自2007年底以来,也有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其实,“大陆新武侠”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核心”概念,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新武侠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当然,“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也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2.
对于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学术界和作家内部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的核心在于,小说是不是只能虚构,或虚构是否是小说的本质属性。其实,关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否是虚构,不能由某一个理论家来决定,也不能由哪一个作家来宣布,它是由文化语境和小说的历史共同决定的。对非虚构小说的命名,也必须在这个语境中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  相似文献   

13.
人文论和工具论足近二十年来关于语文教学本质论争的重要内容。争论的双方实际上是在相当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了“人文”这一概念,并没有对“人文”这一概念进行澄清。对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概念进行的这场论争虽然进行的很热闹,  相似文献   

14.
张旭东在一系列论文和著述中提出了“文化政治”的概念,用这一概念来指代西方学术思想家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相继建立、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本文根据张旭东的论述,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概括为:第一,文化政治的普遍性表述;第二,文化政治的超越性追求;第三,文化政治的自我发现与建设;第四,文化政治的政治运作。力求在说明各个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作出自己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张旭东在一系列论文和著述中提出了“文化政治”的概念,用这一概念来指代西方学术思想家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相继建立、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本文根据张旭东的论述,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概括为:第一,文化政治的普遍性表述;第二,文化政治的超越性追求;第三,文化政治的自我发现与建设;第四,文化政治的政治运作。力求在说明各个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作出自己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正确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才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实质性进展,也有赖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准确界定。因此,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形成共识就显得尤为迫切。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本质论、价值论及主客体关系论等理论,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学科基础。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更为科学、精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流变与定位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先秦庄、荀到清代纪昀等人,小说的命名、定义和定位一直是从社会的价值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角度进行的,在一种“中心/边缘”、“大道/小道”的文化结构中,小说总是那些与主导性文化话语形式相对立的各种边线性文化话语样式之总称,因而中心文化样式始终是定义与定位小说的基本座标,小说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文化学概念。从宋明以后,在一些评论家和作家那儿,小说在具体使用中更多相称那些虚构性或虚构性程度很高的散体性叙事作品,即在从文化学层面向文体学层面延伸转移,但迄至近代以前,在理论上这种转移都没有完全完成,它的理论定义和定位依然侧重文化学层面。小说在中国古代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文艺学领域内的文体概念。使小说成为一种文学文体概念是在近代西方novel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完成的。西方novel与中国古代小说是两种有本质差异的文化话语样式。后人以novel为小说概念的基本涵义来研治中国小说史和小说理论史,观念与本体之间存在着大面积错位,已产生许多弊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 “经验”是毛泽东著作中使用较多的概念之一。过去有学者论及。本文认为对这一概念很有必要进行再认识,以便达到对这一概念含义的正确理解,进而为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一些基本思想开拓逻辑思路。 经验的含义与特点 首先要搞清楚毛泽东是怎样理解经验的。对“经验”这一概念,毛泽东在其著作  相似文献   

19.
一、概念的演变“成人教育”这一概念严格说在我国是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初步形成的,至今这一概念仍处在过渡状态。它的含义,有时是模糊不清的,且往往产生“概念替代”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是由“工农教育”这一概念演变而来。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工农  相似文献   

20.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