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共同人性包含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 ,是一个谈论得较少、认识很不统一的问题。从长期以来的创作实践看 ,文学中的共同人性 ,主要包括亲子之爱 ,男女之情 ,对家乡、祖国和大自然风光的喜爱 ,以及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等。  相似文献   

3.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己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因此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性不存在普遍的善恶。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教人用善的意志和手段实现利己心。  相似文献   

4.
人性、人情的"合情性"存在是文学的一种内部规律,但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人性、人情被抽象为社会性而贴上阶级性标签,人性、人情的"合情"性遭遇来自阶级性这一"合法"性的挤压,而只能在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自律"性、"合情"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他律"性、"合法"性的夹缝中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皆可以从人性中找到答案。生态危机不仅是工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迷失自我的结果。通过探讨环境危机的人性根源,阐明生态伦理得以可能的人性论基础,说明只有完善人类自身,环境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6.
"人性"与"阶级性"作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出现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对峙、论争的态势,始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1926年10月,梁实秋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文学批评辩>一文,认为"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纯正之'人性'乃文学批评惟一之标准"[1].联系梁实秋在前期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对于新诗中的"人力车夫派"的指责与非难来看,他在此以"纯正之人性"作为文学批评的惟一标准显然是有所指的.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继承法对遗嘱继承方式作出了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但没有规定共同遗嘱,由此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存在争议,通过对共同遗嘱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从学理上解惑,从法律上定位,并为实践操作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10.
多数人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一般认为,人性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就是指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特点,即作为自然人的形态、本能等。这是学校教育难以改变的,多数情况下只能顺其自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教育环境。人的社会属性,亦即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的阶级性、人的能动性等。这方面正是学校教育可以大显身手之所在,也是学校教育塑造学生人性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普里什文作品主题中的生态意识是贯穿俄罗斯近代文学的主题之一。普里什文始终将"自然"作为自己作品中的重要主人公,也为后来的众多俄罗斯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清新而朴实,仿佛自己的亲人或挚友一般。在他生动细致的描写下,大自然仿佛有了灵魂,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呼应,和谐统一,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2.
"自然人性说"是朱光潜在新时期对待当时的热点问题——"人学"问题的基本看法,也是朱光潜在新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学说。新时期的朱光潜之所以对"人学"问题如此关注,正是源于他开始关注现实中的美学问题这一转变。朱光潜将"人性"解释成"自然本性",是在为论证"人性"的存在寻找合法性依据。因为"自然"在当时就意味着客观真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合法性的象征。朱光潜正是借"自然"的这种"天然正确"的象征意义来为"人性"确立其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人性危机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寻归人性"是其所是"的本性,积极推进生态人格的重塑和"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辩证审慎地探讨人性的确证方式并合理探寻人性生成方向,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人性善恶问题因没有考察人性情感之敬畏而最终成了无谓的探讨。敬畏是人性善恶的基础。敬畏的缺失是祸之首,恶之源。人要为善,必须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就有所善举。弃恶扬善是社会有机整合的实现条件,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课堂讲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分析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互动交流化解对相关问题的疑虑和误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从中衍生出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它还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唯物史观的骨架理论。当代国家上层建筑公共性增强和阶级性的隐蔽化成为鲜明特征,国家政权强制力的功能弱化,而通过教育培育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增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政府和大企业、大财团根本利益上相一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历史时期,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本文将“国家分配论”与“社会共同需要论”进行对比分析,将二者的合理因素融入公共财政体系之中,在公共财政的“一般”中,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理论.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意识形态文学的创作潮流中,革命意识和阶级性洗刷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但柔石的小说是一个例外,特别是其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其独特之处是政治性的题材在他的笔下并没有界限分明的政治化处理,而是从真实的人性出发进行书写,彰显人性,他结合当时的时代潮流,同时又巧妙的把阶级意识和人性真实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呈现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一、“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 ?这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 ,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 :“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 ,当中午用两只脚走路 ,晚间用三只脚走路 ,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间 ,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一字中底 ,谜底是“人”。因为人在生命的早晨还是孩子 ,用手脚爬行 ,到了迟暮老年 ,他柱着拐杖 ,作为三只脚。所谓得意 ,仅就谜语所包含的人的形体而言罢了 ,与我们探讨的命题究竟无大深意。但是 ,斯芬克斯之谜和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倒是补足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19.
管理活动始终包含着决策,但是,管理不仅仅是决策.管理和决策的活动内容不同,直接目的不同.管理劳动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管理担负着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四种职能.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只具有社会属性而不具有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20.
有关东北沦陷时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绿色的谷》,评论文章颇多,争议也颇多。本文分析了作为“暗”的文学所具有的隐喻、暗示、象征等特点;分析了作品阶级性的表现与人性的表现和谐的问题,分析了作品“超时代”与实感的问题。文章不仅从文体的角度,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期作出严密、深入的,令人信服和接受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