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风难刹     
读者讨厌长文章, 作者偏爱文章长。你说应该短一些, 他说你是下懂行。一则消息几十句, 小眉小眼瞧不上; 一篇特写千把字, 登在报上打不响;  相似文献   

2.
新闻短的问题.新闻老前辈陆定一、李普、穆青曾大声疾呼新闻要短,特别是消息要短。可是,现在的新闻仍是越写越长了。新闻文章化,消息文章化。翻开机关报,长文比比皆是,特别是党报头条消息,一个很好的消息成了一篇长篇报告,一版只能登两三篇稿子,版面就都被占完了。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写得那么长,谁有时间看呢?谁又有时间读得下去呢?报纸校对最苦,得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其他人甚少关注,就是领导干部也无暇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去读。  相似文献   

3.
现在宣传典型上有一种倾向——长。要说典型,必定是几千字,甚至是一两万字的大块文章。翻一翻近两年的报纸,典型——从一个版转到另一个版,典型——分上、中、下篇,典型——分一、二、三集,有的报纸上宣传的典型文章,如同连载小说,常常是“要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最近看到某报宣传的一个先进党支部典型,从2月下旬开始一直到4月下旬,文章还没有做完,历时两个多月,先是长篇通讯之一、之二、之三,接着是连续报道,三天一篇、五天一章,不紧不慢。无怪呼,有的读者说,要学典型先要有耐心,要耐着性子把典型文章看下去。现在新闻界在提倡写短新闻,深得读者、编者的欢迎。笔者以为,新闻长、主要是长在典型文章上,要短,必须先把典型文章短下来。我们有些作者总以为文章越长、份量越重,采取“以长取胜”,企图以长来证明典型的过硬,吸引读  相似文献   

4.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5.
古人主张“意则期多,言惟求少”。陈云同志也说过:“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长风屡煞不止。四五千字的通讯屡见不鲜,洋洋万言的文章也经常可见。减少了信息量,有很多读者提出意见。产生长篇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把新闻写短?一、端正思想,纠正偏见。当前对短新闻的偏见主要有两种,一  相似文献   

6.
一些通讯员私下抱怨,你们要求我们写短稿,可是你们自己的稿件却越写越长。 翻开报纸一看,这话还真有道理,君不见,但凡数千上万字的稿件,无不是“本报记者”的杰作,难怪通讯员们会有这样的意见了! 记者写稿,天经地义,而且一般情况下,记者参与采访和写作的,大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往往需要作突出的反映。实事求是地说,要对字数进行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对于重大事件的写真、英雄事迹的描述,便需要一定的篇幅作保证。但除此以外,是不是也存在记者和通讯员在用稿问题上宽严有别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得肥胖症的人也越术越多,一时竞兴起了一个不小的减肥热潮。在新闻界,么有不少人患起肥胖症来。一些人写稿子,动则洋洋千言,好像短了不过瘾似的。前几天一名报道员写了一篇反映教学改革的消息,全文1500字。寄到编辑部后,编辑可能认为大“胖”了,对它进行了“减肥”处理,见报时只有400多字了。文章“肥胖”的症状有:层次过多。有的文章大一二三套小123,小123里又有①②③。就好像军队的编制一样,一个师下面管三个团,一个团下面又管三个营,一个营下边又管三个连。面面俱到。一个事物往往有…  相似文献   

8.
提倡短而好     
文章爱看短的,怕看长的,这是一般读者的呼声.提倡把新闻写短,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新闻是“忙书”,不是在花园里读的,不是在书斋里读的,不是有钱的老妇人躺在樱花树的阴影里,由陪伴女郎读给她听.新闻的读者是工人、市民、农民、干部、学生.他们读新闻是抓空儿.他们在码头上,在候车室里,在田间地头、在集体宿舍,在小饭馆里,一边读着一边拿起一个烧饼送进嘴里,同时思索着生活.新闻是现代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反映.是烧饼或面包,是快餐.因此,必须快捷,必须简短.适应读者的需要,许多新闻单位作出了硬性规定,消息一般不超过六百字,提倡多写三五百字的短新闻,最长不能超过一千字.通讯、特写一般应在千字左右.最长不能超过两千字;编发两千字以上的通讯、特写须经社领导批准,同时采取诸多措施,改变“以长短论轻重”、“重大主题必长”、“不长,显不出  相似文献   

9.
短是"东湖放评"让人印象最深的特点。用两则微博的长度写成评论文章,不容易。评论容易搞得穿靴戴帽,格式一套上,免不了长。把短当成硬道理来约束文章,写起来必然就不能去套用格式。这又注定了文章不能写得平淡。文字长度规定了意思的密度,把尽可能多的意思装进两百多个字里面去,非语言精炼不可,非惜字如金不可。但也没有像文言或者电报那样不符合现代阅读,而是像经过了语言锤炼的诗句。经常地,这造成了文章的诗性,而无法拘于"论"的体式。另外一些文章,则是整篇由几个  相似文献   

10.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应该加强。但有个问题令人担心,即讨论来讨论去,言论的写作和作用可能会有所加强,而文章也有可能跟着越写越长。眼下,说是短评,也得七八百字;上评论员的,一千五六百字也打不住,更不要说编辑部文章和社论了。现实如此,如果强调加强不得法,文章完全有可能还会拉长。言论能不能写短?能。在1982年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的福建日报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全文不到200字,能说不短吗?  相似文献   

11.
没有一家报纸不在呼吁把稿件写得短些再短些,可是,面对着动不动就是洋洋千言数千言一条的稿件,读者编者无不报之以苦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面子观。长期以来,对于写作成果的统计,一直以字数作为标准,于是,“大部头”、“大块面”、“大手笔”成为时尚和美誉,一些人甚至非多少字不写,对“豆腐块”、“边角料”不屑一顾。长此以往,导致人们心中一个误解:只有能写长稿大稿才能显现出作者的才华和能力。写长稿成了一种追求。 人情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直接动因,因此,被宣传单位总是希望发长稿、造影响,写作者或是受人之情或是有任务在身,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长稿的炮制者。一遇会议采访,生怕被批评为对领导讲话不重视,于是稿件越写越长。  相似文献   

12.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应该加强。但有个问题令人担心,即讨论来讨论去,言论的写作和作用可能会有所加强,而文章也有可能跟着越写越长。眼下,说是短评,也得七八百字;上评论员的,一千五六百字也打不住,更不要说编辑部文章和社论了。现实如此,如果强调加强不得法,文章完全有可能还会拉长。言论能不能写短?能。在1982年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的福建日报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全文不到200字,能说不短吗? 那末,目前绝大多数言论又为什么写不短呢?原因很多,少说也有三条: 第一,还是文风问题。报纸为什么要发表言论,就是有重要问题需要阐明。重要么,就拉开架势。于  相似文献   

13.
近几个月,人民日报的评论短了下来,特别是一些主题重大,问题敏感的政治评论短得更显眼,一般每篇在千字以内,不少只六七百字。写短评论有没有诀窍?看看人家写的,想想自己写的,谈几点体会:一是不贪大,二是不求全,三是不要低估读者。  相似文献   

14.
短活特美     
读者读报首先是读标题。如果标题吸引不住读者,文章写得再好也很可能被读者忽略。那么,怎样才能让标题吸引人呢? 笔者认为,制作新闻标题在准确标出新闻特定内容的基础上,要做到:短、活、特、美。 短 心理实验证明,人的眼珠只有在不移动的情况下才能看清文字。按照通常阅读距离一尺左右计算,人的最佳视野是二十多度。如果标题仅有六七个字,即可在眼珠不动的情况下一目了然。标题越长,眼珠移动次数越多,阅读就不方便,会大大影响读者的兴趣。因此,制作新闻标题时,一定要抓住文章中的核  相似文献   

15.
中外作家都在“短”字上做过文章。普希金说:准确和简短是散文最重要的要求。鲁迅说: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对文学作品尚且如此要求,何况被称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 但是,我们从报纸上见到的长新闻,仍旧很多,短小的,一两百字的新闻,几乎是鲜见的。这样,篇幅拥挤、版面呆板、报道面狭窄等等问题,就都相继出现了。可见,“长风”实不可长! 新闻怎样才写得短呢? 找出长的原因,改掉它,就短了。长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认识问题,有观点问题,也有表现方法问题。最近读了报上的一些新闻,觉得从表现方法上看,造成冗长的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6.
简短是消息的特征之一。我国古来就有“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褥为巧”的说法。国外的新闻界也认为,新手写一篇消息要用五六十字,而行家却只要20到25字就够了。可见,把消息写短了才是真本事。然而,现在有些通讯员写消息动辄上千字,有的甚至长达几千字,拖泥带水,不知所云。为什么短不下来,据我分析,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稿子长才有份量,才能显示出其中的价值,而且写长点编辑删才有余地;一方面是写作不得法,没有掌握技巧,无论新闻事件大小、新闻价值轻重,都喜欢把消息写得有头有尾,有导语…  相似文献   

17.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8.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然而。有些通讯员觉得文章短了无份量,“豆腐块”有失“笔杆子”的风度。果真如此吗?从历次“全国好新闻”获奖的作品来看,最长的不过1500字,最短的只有95字,大多数都在5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短新闻在报纸宣传上唱主角?”自7月份以来,我们就此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在社内外引起一定反响。这里把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作一介绍,以求教于新闻界各位同仁。新闻要短,是报纸宣传的基本要求7月份以来,我们之所以兴师动众地抓短新闻,应该说是给“逼”出来的。一是上面“促”。前不久,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在谈到搞好军报宣传时指示:“军报要在‘短’字上下功夫。文章越短,信息量越大,版面越容易搞活,读者越爱看。反之,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于主任的这一指示,对于改进和加强军报宣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时下,报纸上的稿件趋长之风仍未减势,一条消息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字,一篇通讯或评论则洋洋数千言,一版登不下,还得往下转。广大读者望文生厌,难以卒读。这不能不影响到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这种倾向应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应在采取剎“长风”措施的同时,提倡多写、多用短稿。造成新闻报道趋长现象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