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5但令毛羽在,何处不翻飞。[出处]《吕衡州文集·赋得失群鹤》[句意]只要羽毛还在,就不怕没有高飞的地方。[应用]一个人在逆境时,尤其需要自信。自信可使人处变不惊,反败为胜;自信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事业成功、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自信的基石是人的智慧与才能。所以智者在困顿中,也总是坚信自己,坚信未来,李白有诗:“天生我才必有用。”陆游有句:“柳暗花明又一村。”衡州有言:“但令毛羽在,何处不翻飞。”16.人生若波澜,世路有屈曲。[出处](唐)李白《古风》[句意]人生一世不可能都是风平浪静的,所走的道路也是弯弯曲…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本文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梦境描写更可以视为是一种隐喻描写。李白以“谢公”自比,抒写自己的悲愤不平之气;又用“熊”“龙”喻自己激昂慷慨冀图振作的光辉俊洁的形象;神仙聚会的场景描写,更是隐喻李白对“尽节报明主”的向往,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借梦中仙境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英 《现代语文》2008,(4):48-48
李白是一个有着兼济天下的远火抱负的人,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提出了“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因此,当唐玄宗召他进京时,他欣喜若狂,认为可以一展胸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吟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表达上善于用典言事。他广泛的籍征古事、联想类比,表达对历代明君良相,先贤高士的仰慕,对忠贞被谗。奸佞当道的幽愤,自己弃世与济世两难境地的彷徨,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其思想精神上有一个“谢安情结”。其人生价值取向与出处去就的选择,都刻意效仿历代先贤与谢安等魏晋名士。在其“纵酒”“携妓”诗作中通过用事,与其他乐府诗一样寄寓积极入世,志在“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渴求实现“安社稷”、“救苍生”的抱负,以及功成身退“泛五湖。戏沧洲”的夙愿。从而得出李白的“纵酒”“携妓”诗仍有其社会意义,非议这类诗作的观点属于皮相之谈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他人从不同角度作过不同论述,但多失偏颇。本文认为,该诗是李白道教理想的反映。诗人通过描绘道教理想胜地.宣泄他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失落与无奈,表达他对自由放达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诗佛王维     
盛唐之音,可谓古典之菁华;而盛唐诗人王维,又以格高气畅、澄淡清新的创作被后人奉为“盛唐家数”中的绝唱。其人,才华炳焕,笼罩一时;其诗,真趣洋溢,脱弃凡尘。又因他爱耽禅吟诗,被后世奉为“诗佛”。封建的士大夫哪一个不为求取高官而读书破万卷,哪一个诗人没有自己的理想抱负,而那理想抱负却以官职来衡量,所以纷纷读四书以逐功名,就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也曾进长安为自己谋一席之地。王唯也不例外,他也不是一出生便心向佛门,大彻大悟。他为官之途较之于李白可算幸运多了,世称“王右丞”。但他仕途毕竟不得意,险象环生,让他产生“…  相似文献   

7.
翻阅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对李白《行路难》结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基本一致。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一定会排除困难,实现远大理想。”而教参则将结尾两句合而析之:“(诗人)想到古人,坚信总有一天,象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直挂云帆济沧海’。”认为结句“描绘出一幅海阔天高,云帆万里的壮丽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希望。”此种析解,亦多见于今版的诗选、赏析诸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歌选》注:“‘长风’二句,是说自己定会乘风破浪,排  相似文献   

8.
Q:我一直觉得自己有许多缺点,但在智力上,我有绝对的自信,以前的同学总夸我聪明,我常为此感到自豪。可是前不久,我参加了某权威机构的一项测试,在聪慧性上,我竞只得了3分。“我原来这么笨”的想法一下子使我心灰意冷,以前的理想和抱负全都“轰”地倒下来,一连好几天我浑身无力,  相似文献   

9.
许艳君 《河北教育》2005,(20):25-27
本课主要谈论的是“理想”、“抱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敢于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亲手描绘自己未来的蓝图,从而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总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有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藜《泥土》我一直都坚信自己是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尽管我只是一粒平凡的沙砾……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白驹过隙,可我依旧是我。无奈,我盼不到“伯乐”。  相似文献   

11.
志存当高远     
诸葛亮说:“夫志存当高远。”多少年来,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时就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鲁迅先生始终以“警世救国”自箴自策,三易其志;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信念,不屈不挠,终身奋斗……综观社会,每位令人敬仰的伟人,哪一个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哪一个没有博大的胸襟? 崇高远大的理想,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勇敢的探索者指引道路,使之努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2.
<正> 屈原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天才诗人。在当时“风雅寝声,莫或抽绪”的寂静的诗坛上,他用那如椽巨笔,“奇文郁起”,驱使着一个个神奇优美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驰骋旖旎浪漫的想象,抒发自己热烈奔放的思想激情和伟大抱负,表达了自己对“美政”理想的神往,体现出一位为实现自己理想,不屈不挠,九死不悔的改革家气概。他那充满“美政”思想的诗篇,象茫茫夜幕的一颗明星,照亮了整个天宇,雄视千古文坛,  相似文献   

13.
“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诗《行路难》三首其一的结句。大概是由于这句诗字面浅显明白的缘故吧,前人对其均未作洼。那么后人呢?只好依据上句而臆释:“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慤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唐诗鉴赏辞典》);“是说总会有一天,长风破浪远渡沧海,冲破艰难以实现理想。”(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积极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4.
释“鸾鸟”     
吴然 《语文知识》2003,(4):17-18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和阅读本选诗有两处关于“鸾鸟”的描述,一是屈原的《涉江>中有“鸾鸟凤凰,日以远兮”之句。二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之句,相关注解非常简单,仅谈到“鸾,传说中的神鸟”。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鸟呢?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和多方面理想追求的诗人。他每每期为圣贤,想作高士,欲为神仙之寿。他也想作侠客,“少任侠,手刃数人”,之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常作行侠仗义之咏:“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当然,他更想作大将,“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在这诸多的理想志向之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为他长期追求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将人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要“济苍生”、“安黎元”。这样的理想抱负,在封建知识分子中无疑是高远的,出类拔萃的。李白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理想抱负,不仅用诗歌,也付诸行动,毕生追求,就是在他的垂暮之年,仍以老病之身“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  相似文献   

16.
《学周刊C版》2017,(14):223-224
李白不想像常人那样被科举修炼成书呆子,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诸葛武侯那样的人物,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然而,他孤傲耿介的性格和超乎常人的才学让他不得“人和”,他一生流离,空有政治抱负,未必有政治才能,并未在诗歌之外的领域取得成就,却成为常人难以企及的“谪仙人”。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期,宋代有位将军姓宗名悫。宗悫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宗悫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常常被人们用做励志的名言。句:在人生的海洋里,我们必须乘风破浪,挑战困难,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河南省焦作市光亚实验小学二(1)班孟波)段:成长的道路布满荆棘…  相似文献   

18.
孟庆科 《文教资料》2007,(20):88-89
《儒林外史》一书中,不仅有吴敬梓对儒林文士的讽刺,宣泄对世事的不满,同时,他也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吴敬梓一生未曾做官,因此他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只能借文学作品表达。吴敬梓清醒地认识到,在政治黑暗时代,仅凭个人的政治抱负是无法拯救社会的,这种政治理想也就难以摆脱破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20.
李白《行路难》中“多歧路,今安在”一句,课本注释:“(世上)道路艰难,我今置身何处,意思是找不到应该走的路。”其它选本的注文大致相同.这种注释值得怀疑:说“多歧路”表示道路艰难,莫非李白在担心自己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