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2.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潮汇聚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种种因素,其中尤以现代主义的强光炫人眼目.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历史观念在朦胧诗中被疏离,取而代之的主要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多向度的历史反思和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红极一时,争论不休的朦胧诗现象,从言、象、意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朦胧诗语言有意叙、短缺、重复三种模式及特点;意象特征有随意性、不定性、多层次、跨跳性强、喻意多情调的特点;意蕴特质是张扬贵族精神,粉碎盲目崇拜,在孤独和衷婉中寻索崇高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的崛起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人通过直觉思维的运用 ,审美对象的变形 ,通感手法的运用 ,意识流的引入实现对意象思维的新拓展 ,从而使朦胧诗的传达技巧得到完善 ,成为新诗发展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人与文学的一般对应是反映和记录,人与文学的特殊对应是引领和指向,透视朦胧诗潮,这种特殊的对应是更深层的诗歌与生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表现主义美学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其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内在激情以及抽象的哲理思考,构成了创作表达的朦胧、虚幻和神秘。“文革”十年浩劫后出现的朦胧诗潮,从创作观念到表现形态上,都呈现出了与表现主义美学相似的特征。在八十年代现代主义大举回归中国诗坛的背景下,梳理朦胧诗潮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表现主义美学观对朦胧诗潮的形成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1970年代末,朦胧诗以异端的呐喊给那个时代带来了难得的思想冲击力。朦胧诗的命名表达了当时诗歌的外在美学特征,暗示了当时诗歌创作环境的艰难,而且展示诗歌内容揭示了人内心的隐秘、直接指向心灵的品读的特质,命名在这些意义上很好地传达了它自身的涵义。但是当时代过往,朦胧本身的含混意指使得其之后的诗歌在某些方面难以逃越它的美学牢笼,成为新诗歌发展的桎梏。回到朦胧诗命名的现场,考察朦胧诗命名的内涵、直击命名活动本身,可以清晰地触摸诗歌发展的脉搏,有益于对当代诗歌发展的困境进行更好的思索和考量。  相似文献   

14.
重读朦胧诗     
作为新时期中国文艺的第一只“报春的燕子”,朦胧诗不仅在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反叛性与觉醒性,在诗艺上有着重回与再创的现代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确实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描述之一,全面阐述了作为同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第一个浪头——“源脆诗”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朦胧诗”的精神意象、艺术特征和流派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呈现出个人化倾向。主体自我的确立铸造了诗歌个人化的灵魂。感觉思维方式的新异敞开了个体心灵的律动。语言形式的狂欢宣泄了个体独特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是影响深远的诗歌潮流,朦胧诗人致力于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人的心灵图景和对世界的爱憎。毫无疑问,朦胧诗人是受到鲁迅影响的,在朦胧诗中有大量的鲁迅因子,比如表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有着承担和拯救的英雄情怀,二者都反抗绝望,都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方式表现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到现在早已告一段落,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顾城,因为特殊的人生际遇,一直以来被人褒贬不一,但其诗歌成就不容抹杀。本文从顾城诗歌的悲剧性,以及所表露出来的儿童视角和中西文化兼容的特性解读这位已离我们远去的童话诗人。  相似文献   

19.
1980年前后凸现于中国文坛的朦胧诗接通了五四以来被阻断的文学传统,在启蒙意识上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链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道主义的回归、精英意识的重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1980年前后凸现于中国文坛的朦胧诗接通了五四以来被阻断的文学传统,在启蒙意识上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链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道主义的回归、精英意识的重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