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彩霞 《广西教育》2014,(41):49-49
正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蕴涵着作者深切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读课文,带着丰富的情感去细细品读文本中的语言,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呢?一、换词比较,品词语之美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揣摩、推敲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词语的比较、推敲中理  相似文献   

2.
词语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石。阅读教学中应引领学生深度把握文本中的词语,并对其进行深入有效的体悟。教师可指导学生揣摩联想,在品析中体悟词语的丰富意蕴;辨析对比,在斟酌中洞察词语的人文情愫;拓展补充,在运用中丰富词语的外延,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容易对课文做架空的分析,把一些抽象的词语,贴标签似的贴在课文上。比如,我们用"结构合理,中心突出"来评析文章结构,用"字里行间,融入作者情感,全文情景交融"来品析作者写法,用"生动、形象"来品味文章语言,可学生听后,如坠五里雾中,根本就没有感觉,教师的讲解,只能是鸭背泼水,在学生的心里不留痕迹。  相似文献   

4.
潘桂飞 《考试周刊》2011,(39):51-52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换词品析、省词品析、添词品析和换位品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感悟文本,培养出良好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解读中的语言品析是对课文的词句、段落、篇章等进行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语言品析在把握词语意蕴、感悟情感主旨、领会写作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品析语言,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有效激活了课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文中所写的景、事、人、情常常给人以美感。要让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注入学生的心田,教师需引导他们品析音韵、遣词、造句、修辞……唯有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文章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感悟和欣赏,课堂也才能尽显浓浓的语文味。通常,我们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时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理解法——由浅入深品内涵要细读文本,离不开对词语的理解。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课文中的多数词语,学生只要通过词  相似文献   

7.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节选自名家名篇。在人选教材之前,教材编著者考虑到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这类文章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与调整,因此,课文与原文相比少了点原汁原味。对于这一类型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所关涉的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潜入文本,在体悟品析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既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又只能寓思想教育于课文的讲析之中。首先,从讲解课文中的词语入手,讲清课文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词语,丰富词汇,领会课文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曾出现了一种把语文过于政治化、历史化的教学现象,导致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严重缺失,体现不出语文课程的特征。语文课堂必须坚持语言学习,坚持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品和读,以及开展开放式命题写作练习来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一、品味词语,体会情感1.贴近语境品词语词语一般都有其本身的意义,这固定的含义一般比较容易掌握。但除此之外,词语还常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宜的方法构建良好的审美氛围,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欣赏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名作,其中的文字和语言丰富多彩,篇章结构变化有致,并且蕴含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等美学要素。教师应该做到洞察幽微,指导学生在词语和段落之间去发现美和欣赏美。  相似文献   

11.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色,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文字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重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片段品析玩味,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针对性的句或段的仿写训练,让学生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必备的语文素养。"其实,学好语文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基,也是学生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词析句、感悟文本、体验情感,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一、让学生品词析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目前,有些老师为了"抢"时间,学生还未读完课文,他们就"十万火急"地开始帮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刘海菊 《广西教育》2013,(21):76-7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诉求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程着重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忽视了美育渗透。美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一、品词析句,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美的内涵入选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有效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词语品析法就是对那些应用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的词语通过揣摩、分析、感知、领悟等方式,理解词语本意、引申义、象征义及其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语文教学的最传统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落实《标准》"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的好方法,如何高效地应用这种方法呢?一.用重音朗读的方法品析词语例如,施教课文《大禹治水》时,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读标题,感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选择那些对理解和表达有关键作用的词语展开教学。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仔细品析、咀嚼、积累词语,还要在理解词语意思、感悟情感内蕴和体会表达效果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言训练应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加强语言训练呢?一、在挖掘中加强理解挖掘: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在的思想情感。然而挖掘并不是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深挖细琢。但对那些与课文中心有密切关系的语句、重点段落的重点语句、运用修辞来表达的语句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例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都是描写英雄人物的。写邱少云运用比喻句:“邱少云像千…  相似文献   

17.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而留有读者发挥想象余地的地方。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和作者渗透的情感及语言技巧往往蕴含在空白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一、在关键词语的空白处创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因"情"而做,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大力倡导重视语言训练,回归本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品味。教学中睿智地引领我们的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词语,把课文语言转化成学生的语言。这样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缰绳",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词的定义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可见,没有词语就没有语言,每个人的语言修炼都应该从词语开始。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架空词语"的教学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创设情境中赏词、从换词比较中品词、从联系实际中悟词、在演绎展示中解词,以提高词语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课外资料,在品析细节、朗读课文、关注留白、训练写作中感知革命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充分发挥此类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