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悦读书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中自是有书痴,对书痴迷者大有人在。而幼年读书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的,或许你会渐渐淡忘曾读过的一些书,但关于童年读书的记忆却始终是最清晰、最生动地保存在你的脑海里。作家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说他看的第一本“闲书”——《封神演义》,一辈子让他忘不掉!他生动地讲述了一些他读书的故事。那时候,由于父母担心他看“闲”书会中流毒,更担心他会  相似文献   

2.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自己干的是编辑这一行,觉得编书也是一门手艺。平日阅读书籍,当然首先是为了求知,有时也附带看看这书的手艺。偶有所见,也许可以供同行参考吧。最近看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1997年1月第2次印刷本),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把毛读书时候写下的批语和原书的相关段落对照排印,让读者直接了解到毛是怎样读书的,很有启发。对于人们研究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极重要的材料。编者加了一些注释,给了读者不少便利。如果从手艺这个角度来看,书中注释似乎还可以增加一点。下面举几个例。毛读白居易诗《琵琶行》的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要阅读——明心、博识、致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看一本杂志,一个作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称作《阅读的退化》。作者是大学毕业三年的知识分子,他谈了自己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遍读中外名著的感受,现在读书的境遇、心情和无奈的叹息,这可能有很大的普遍性。她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里,如果你想看点书、做点学问,那是需要忍受无数的寂寞。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策划了"书与阅读文库"。目前已经出版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爱上阅读》、《小小读书郎》、《青春好读书》、《读书人家》、《畅销书风貌》,图文并茂,旨在向读者推荐适合的图书、与之共享阅读的美妙,进一步倡导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6.
钱昆 《图书馆》2014,(3):52-55
1925年,时任《京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组织了一场关于"青年爱读书十部"与"青年必读书十部"(以下简称"两大征求")的读书征文活动,面向知名学者和普通青年学生同时征求意见选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两大征求活动的结果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与看法,对今天的阅读推广工作仍有借鉴意义。本文对"两大征求"书目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京报》对于爱读书票的统计结果数量有误;而在阅读内容方面,《史记》、《左传》、《胡适文存》是学者与青年学子的共同选择;对鲁迅选目所引起的论辩资料进行了再次梳理,厘清了学界对于这份书目的一些不准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又一个“4.23世界读书日”来到了。十五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识之士们所追求的“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目标,却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而似乎熹微有盼。然而,似如悖论,九年前,一部汉译名为《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吕世生、杨翠英、高红岭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却横空出世。其原著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伯克茨先生,他表达了对“电子时代阅读命运”的深层次的忧虑,认为传统印刷术的挽歌已奏响……随后在《中国编辑》杂志2005年第6期上,有一篇名为《书比人长寿》的文章写道:“刚刚读完一本让出版人有些沮丧的书……讲的是电子时代,由于新媒体泛滥,娱乐的诱惑多而炫,图书阅读被挤到了生活的支流末端,原本十分大众的社会行为,如今缩窄为小众节目了,难免让一些人伤感,也会让一些人镇定。”于是,我让研究生找来了这本书浏览起来。  相似文献   

8.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是南宋朱熹的话。“Read Much.Think More.Talk Less.”则是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票上的话。这说明,读书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王余光教授主编一套旨在鼓励全民阅读的“书与阅读文库”,已在200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后陆续问世。我和北大的李天英硕士分工合编其中一本。原计划编成一部推荐书目汇编,名为《名家阅读指导》,但后来我在过程中改变了主意!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众不同的书,这也是一本走出传统禁锢和某个时期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思维定势,赋予人生以新的理解和释义的书,这还是一本作者在人生旅程中用七十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写成的书。《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同志的《难得平衡——一字人生感悟》,不仅让我感动,对他那种愈老愈勤,愈老愈奋的学习和写作精神顾生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10.
读书类期刊具有宣传评介图书、指导阅读、启发思维的作用,是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一批读书类期刊发展成熟起来,形成了期刊市场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一、目前读书类期刊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已有了好几种读书类期刊,如《读书》、《书林》、《书谱》、《书窗》等。进入90年代,书刊出版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又诞生了一批新的读书类期刊,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1.
“校园书香阅读文库”一套12册出版面世后,立即得到多方关注和好评.其中《读书有方》一书是以“读书”为主题的随笔、散文和讲演稿的集成,旨在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意在启发青少年的读书兴趣.《读书有方》立意构思巧妙,在“阅读环境”“阅读多重价值”“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阐述凸显了其专业价值,对培养大众的阅读情意、优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13.
邯郸日报社社长黄勤对读书学习有着颇深的理解。他总是在夜阑人静之时,倾心阅读,有时不舍昼夜。他常说:“为士者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书。这一古训,深藏在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深感没有较高层次的知识修养,愧当报社一把手。”黄勤认为,只要灵活运用书中的知...  相似文献   

14.
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读书效果、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读过的书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已经读过的书的内容进行再次深入理解的过程。晋代诗人陶渊明曾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陶渊明读书是最求甚解的,他读《山海经》和《史记》,都写了很有见地的笔记,只不过他写的是诗化的笔记,唐代文学家韩愈,写了很多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如有一篇《读<鹖冠子>》,不但精要地概  相似文献   

15.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16.
80岁的王蒙又出新书了,继《老子的帮助》《庄子的奔腾》后,这次他"瞄准"了孔子。《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王解"与"评点",再现《论语》的微言大义,是王蒙对《论语》的大量读书心得,经典解释转述,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进行阅读理解发挥。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论语》原有段落的排列,重新编辑组合,根据其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分别予  相似文献   

17.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9.
假日,我和一个喜欢读书的朋友谈天,他感叹道:几个月前,他好不容易设法买到了几本多卷中外长篇小说,其中有《李自成》、《基度山伯爵》,他很想抽点时间,将这几本书读一读。可是,由于业余时间少,书的篇幅长,他到今天还没有读完。而且,由于阅读的时间长了,真有点顾此失彼,读了前面,忘了后面。最后,他竟有些抱怨作家为什么要把书写得那么长,篇幅  相似文献   

20.
我们图书馆工作者,整天和图书打交道,对于图书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要为读者更好地服务,必需要了解书、熟悉书。怎样才能了解书、熟悉书呢?一是通过工作实践;二是阅读谈书的书。去年九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著名老作家唐弢著的《晦庵书话》,就是一本很好的谈书的书。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业务学习的参考书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