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明心学虽属儒家哲学,但它崛起在程朱理学对立面,重直觉,重体验,对世界、人生,尤其是人的心灵都做出了诗意的解说,诗性品格成为了其哲学外貌下最内在、最深层的品格。在阳明心学中,人的心灵不再受抽象天理的主宰,被天理所排斥的感觉、情感不但复活了、自由了,甚至圣贤化了。与此同时,人的心灵在良知的引导下,超脱了物欲的遮蔽,达到了本体的澄明,同天地万物相化合,万物成了意象,世界成了表达人情志的意境。而阳明倡导的狂者胸次则使人生成了高唱自我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2.
阳明心学之致知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范畴有机地构成王阳明心学体系。而就致良知论之,它本身就具有自足性。这主要体现在:王阳明从过程性这一角度来把握致良知,亦即致良知涵括致知如何可能、致知的必要性、致知的延续性诸方面。  相似文献   

3.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从人之为人的自明性及其自我救赎的本质上看,王阳明"心学"与Max Scheler的精神直观现象学在哲学思辨路径、知识观、楷模层次类型等方面都显现出许多相似点。但是,比较研究中要避免陷入"比附论"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良知”为最高范畴,即体即用,建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哲学,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气”在阳明心学中地位隐而不显。事实上,“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阳明心学亦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由于“气”的客观性,以“同此一气”为基础,阳明的“良知”才不致流于主观臆造而具有实实在在的客观内容,并使其为学工夫有的放矢,理想境界活泼而真实。  相似文献   

6.
提到王阳明思想的演变,最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是“龙场悟道”、“前三变”和“后三变”之说,而往往忽视了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佛学思想的来源——“九华问道”。本文就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两上九华山,与儒、道、佛三家士人交游、交谈等,并结合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试分析九华山佛学思想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在明代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其"心外无理"、"心即理"及"体用一源"为基本观点的心学体系。这些观点与道家以"道"为根源的哲学与美学体系联系紧密:二者都强调本体的普遍性与对万物的生成性;都强调通过"静坐"、直觉、反观内省等方法去认识"道"。  相似文献   

8.
9.
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着重阐述阳明心学在文学方面对明代中期文学流派唐宋派的影响。阳明思想是很复杂的,文章选择了与唐宋派创作理论联系密切的几个思想要点进行论述。唐宋派与王学后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对心学理论是持赞赏态度的,他们后期的文学创作理论与阳明心学的某些思想的精神内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11.
“阳明心学”在明中叶兴起,虽说是时代使然,传统文化的整合,但“阳明心学”大师王阳明个人之功亦不可低估。王阳明顺乎明中叶时代之需,胸怀做“圣贤”的大志,饱尝人世沧桑,凭借卓尔不群的天赋,以挑战传统的精神,博采众长,使中国传统儒学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化论坛》2010,(1):F0002-F0002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中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出身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28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冈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  相似文献   

13.
心学之“乐”与心理咨询指导关联甚密,一则体现在“乐”范畴与心理咨询目的的密切关系上;二则表现为它与心理咨询理论基点的相融相通;三则体现在它为心理咨询提供“知”、“行”方法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真正实现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有利于构建我国心理咨询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6.
"情"在中国哲学中,常常被视作心性结构中比较低的层面,是与恶相关的。王阳明在朱熹"心统性情"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确立了"情"在心性中的位置,肯定"情"的感发在成德中的意义,并进一步将良知和情理解为体用的关系。人通过致良知,使"情"的发动合乎天理。顺应"情"的自然流露,不使其滞留心中,则"情"不足以妨害心性。阳明对"情"之正面性的阐发,对于晚明"情"之意义的凸显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哲学家,其著名的哲学理论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阳明心学对于当时人们的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并通过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进而对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体验的直接描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实现救治社会弊病和重建社会秩序之目的。王阳明通过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心学的实践品格。在阳明心学实践品格的影响下,孔孟之道不再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常识。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在肯定普通民众道德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中国古代的乡治实践和乡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与唐宋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唐宋派的研究,大多对其前后期文学思想的变化不甚关注,亦未曾充分论及阳明心学在其中的影响。本文以唐顺之为主要对象,试图探究阳明心学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影响,进而揭出唐宋派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