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者对现行3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化学1》进行分析,发现没有一本教材对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相互转化实验进行整合性设计.人教版教材对硝酸与铜的反应、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的反应没有呈现实验装置,对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只是在科学探究栏目提出如何尽可能提高转化率的问题;鲁科版教材对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的反应、硝酸与铜的反应提供了实验装置,但实验时易造成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的泄漏;苏教版教材没有呈现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反应的实验装置,虽然提供了硝酸与铜反应的装置,能实现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但不能证明反应生成了硝酸和一氧化氮,且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繁琐,需要先组装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整合实验.  相似文献   

2.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讲述硝酸氧化性时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之一,实验目的是要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人们往往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但我认为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存在两个弊端:由于烧瓶内的空气不易排除,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即使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一氧化氮,也无说服力,学生会认为一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和水生成的。如果设计成图2装置,用来做实验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3.
1 实验原理 氨通过三氧化二铬催化剂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实验中的铜和稀硝酸反应,按课本上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因烧瓶内空间大,空气多,生成的一氧化氮易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所以在烧瓶内看到的是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而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相信是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而易误解为是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的,易与铜和浓硝酸反应的现象产物混淆。经改变反应装置和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1实验装置将原实验装置中的圆底烧瓶改为小试管(以下简称试管)。2实验操作把试管配上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检查装置气密性。在试管里…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必加选)中,硝酸的氧化性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丫击日川日阶﹃浓硝酸铜片浓饭杖化纳i齐液瓢聋酸浓氛权化全内了容液图1 这两个实验装置的缺点是:一是操作不方便;二是有害气体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容易逸出,不利于环保;三是现象不明显。生成的一氧化氮容易与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氮,  相似文献   

6.
有些学生在求用一定量的氨氧化制取硝酸的量时,常比理论值小1/3。原因是他们对硝酸工业生产的吸收过程不熟悉,忽视了工业生产硝酸常在吸收反应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又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经过这样多次的氧化和吸收,二氧化氮可以比较完全被水吸收,能够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为加深对这段课文的感性认识,避免发生本文开头提出的错误。特设计演示实验,其装置操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现用化学教材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在大试管中进行,反应后几乎看不到一氧化氮的生成(因为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实验现象极不明显,为解决实验中存在的这一问题,经过反复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实验效果很好,且装置非常简单,现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16页安排了一氧化氮生成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产物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立即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性质。但在实验操作中,该实验存在如下弊端:由于试管内空气不易排出,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有无色一氧化氮生成。  相似文献   

9.
铜与稀硝酸反应,由于产生的无色一氧化氮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从而无法判断出铜与稀硝酸到底是生成一氧化氮还是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将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生成和性质。实际教学中实验过程出现了意外,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氧遇到空气,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2NO_+O_2=2NO_2 (无色) (红棕色) 在试管中做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由于试管中的空气很难被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尽,一氧化氮接触空气,又立即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因此很难看到真正无色的气体,也就很难使人确信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若改用注射器做这个实验,使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隔绝,就能看到生成的气体确实是无色的一氧化  相似文献   

12.
在新编高中化学《必修》课本第一册168页指出:一氧化氮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并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毒,易溶于水。就这些问题来讲,学生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初次接触,比较陌生,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进行演示。教师讲课时...  相似文献   

13.
高一化学第六章有关氮的性质一节,只提到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转化而无实验,讲硝酸性质时,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中,二氧化氮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性质的认识和理解,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特设计了一套综合实验装置,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按课本上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看不到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生成,而是铂丝红热和白烟状硝酸铵出现。当然铂丝红热,可以证明氨在铂丝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而且是放热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白烟状硝酸铵出现,证明反应在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5.
利用喷泉实验验证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江苏铜山候集中学(22112)张邦程一、反应原理二氧化氮有毒,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无色的一氧化氮。3NOz+HzO。ZHNOs+NO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Z...  相似文献   

16.
铜与硝酸的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氮的含氧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在工业上也有重要应用.针对高一学生转化观有待提高的现状,利用 自制玻璃管、注射器等实验器材,设计出了一套绿色化、一体化的改进实验装置,巧妙地将一氧化氮的制备、一氧化氮到二氧化氮的转化、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以及尾气处理等多个反应融为一体,具有原理正确、装置合理、操作可行、实验安全、绿色环保、反应可控等优点.此外,该装置还可以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检验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产物,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相似文献   

17.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讲述硝酸氧化性时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之一,实验目的是要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人们往往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8.
1 实验原理  氨通过三氧化二铬催化剂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4NH3 5O2Cr2 O36H2 O 4NO2NO O2  2NO23NO2 H2 O   2HNO3 NO2 仪器和药品  仪器 :锥形瓶 ,圆底烧瓶 ,烧杯 ,硬质双通管 ,鼓气球 ,双孔塞 ,单孔塞 ,玻璃管 ,胶管 ,石棉绒 ,酒精灯等。药品 :氨水 ,重铬酸铵或 (三氧化铬 )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蒸馏水等。3 实验装置图A 鼓气球 B Cr2 O3 C 石棉绒D 氨水 (5∶1) E 蒸馏水 F NaOH溶液图 …  相似文献   

19.
稀硝酸与铜反应,会产生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但是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会立刻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红棕色的气体,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氮气体。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有必要对该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0.
1.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让学生明显的观察到一氧化氮的颜色,以及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颜色变化情况.(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