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3.
梁庆韶 《中学理科》2006,(10):12-13
传统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成绩好的学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至于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那是高一级学校和学生自己以后的问题,基于这个认识,传统教学中多采取“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些、多做一些模仿训练,要求学生按“规范格式”解题以免老师评卷时失分,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记忆型”、“模仿型”、“应试型”的,而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紧迫的新课题,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5,(10):4-5
录像刚开始,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看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全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打上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5.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不幸的民族,但是在今天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什么?是靠教育培养出强大的民族群体。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向老师问问题了没有?”可见他们的问题意识较强。我们的前人也早有此熟识,“学则须疑”就提出了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就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怀疑精神与做学问之间的辨证关系,这里的怀疑精神就是问题意识。而现在我们家长大为关注的是“你考试考了多少分?”不仪仅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考分也显得过于热情,而淡化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俞丽娟 《云南教育》2005,(34):42-43
学习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展孩子的潜能?为什么我们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他们却不能估计一只鸡蛋有多重?为什么学生会解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而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7.
陈亚娟 《成才之路》2009,(33):34-34
会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他们通过提问来叩开一扇扇神奇世界的大门,而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了只学不问。有惑不解,或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李政道博士曾对这种现象表示不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做学答?”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不动脑,长期以来是一大问题。每当论及此事,许多教师常常是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经历与体会,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启不得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我们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什么用“摘”不用“掰”呢?学生的小脑筋开动起来了,经过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学生说:…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13,(24):27-27
有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很多老师在学校能把别人的孩子教好,但自家的孩子却往往教不好,甚至一些教育专家、知名教师也在自己子女的教育方面出现问题。这让许多人难以理解: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懂、更会教育才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老师究竞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妨听听来自各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觉察问题、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和观察力,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从训练思维的角度来说.提出问题的本身比解决问题更富有意义。语文教学中.能否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愿意动脑.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是否愿意动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薛建强 《考试周刊》2010,(30):176-17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上我的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可见,缺乏问题意识应等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如何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呢?近几年来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3.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当个体意识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推动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思维过程,加上“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影响,造成…  相似文献   

14.
曾贤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229-229,231
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不容忽视,就是“加强思维训练要从小孩子抓起”。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研究实践中探索了如下做法:问题促进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发现法:综合启迪法。  相似文献   

15.
今天,总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我们依旧彷徨和迷茫。“听、说、读、写”依旧是主旋律,依然操纵着课堂,而学生呢,依然充当“容器”“听众”“下级”的角色。而唯有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郑洁 《现代教学》2007,(3):27-27
与其说杨福家院士在向我们宣讲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宣讲教师的神圣职责,不如说他宣讲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九条“教师的职责”既是为师之道又是为人之道,都涉及到了我们生存最本质的一些问题: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工作?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世界?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民族,看待国家?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生活?每一个观点都深深地震撼了我,每一个观点都化作现实问题让我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17.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  相似文献   

18.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19.
一位外国专家到中国一所学校听完课后,对陪同人员说:“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老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给老师提问题?”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会用数学的观点从数学的角度对周围的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他们提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黄昏     
《青年教师》2003,(5):39-40
教育不应当只注意教什么,而应同时懂得不教什么。现代学校对学生如此精雕细琢,可不知为什么,孩子对父辈的信仰、宣传及教育却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