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闻的真实性规范了新闻写作必须做到语言的科学、准确,无论是叙事、状物、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又明显发现,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记者有时又难以确定某事物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便应用了一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在我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时间、程度、范围、数量方面不确定的模糊词,如“以前”、“近来”、“淡”、“深”、“比较”、“基本上”、“若干”、“大概”、“有的”、“有时”、“三四十”等等词语;另一类是在一些具体语言环境中含量极大而显得模糊的词语,如“热情”、“冷淡”、“初步统计”等。 模糊语言在使用中有独特的修辞作用。首先,它具有极强的概  相似文献   

3.
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瑶 《新闻记者》2000,(11):78-80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 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①从60年代起,新闻写作学中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它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等等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边界不明的一种过渡状态。因此,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科技写作中的模糊语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写作具有产生、贮存、交流、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信息的社会功能,它相对于应用文写作,特别是文学写作来说,具有以科学性为生命,进行逻辑思维,讲究真实、准确、简明和规范的特点。然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所有类型的写作又具有共性,即它们都是人们以语言为工具、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的思维活动的书面表达形式。因而,在科技写作中,与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一样,也广泛地使用着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5.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在新闻中采用新闻人物的语言,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使新闻作品精炼传神,真实生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语言都各有特点.在新闻作品中采用人物的语言,就要注意以最“本色”、最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去表现特定情境下新闻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我们熟知的新闻名篇《刘胡兰慷慨就义》,全文不足300字,但除了导语和结尾外,文章都是用人物的对话来有声有色地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始末,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些消息中经常引用的“有关方面人士”,“此间官方人士”,“据权威人士透露”等等,也都是一些模糊色彩的用语。虽是不精确的表达方式,但为读者的心理所能接受的,人们并不因为新闻中出现了这些模糊性用语,而怀疑新闻是否真实。正如英国语言学家琼斯说的那样:“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于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具有常识(直接的感觉,直觉),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方法将难于下定义的术语,但仍然能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7.
胡可 《新闻记者》2005,(7):73-73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再现生活,重在客观真实,新闻语言要求确切、朴素、干净利落,深入浅出,尽量不带感情色彩,所以容易写得枯燥生硬;文学是再造生活,其语言可铺陈、夸张、渲染,风格灵活多变,新闻写作如果适当借鉴文学语言的特点,则可以做到活泼生动,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人提出《模糊新闻学》。这在新闻学科上,倒是一种新创。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下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为此,写了这篇长文。命题为《新闻模糊语言初探》。共分十四个章节。一、新闻语言与模糊语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525)高  相似文献   

10.
赵秉新 《记者摇篮》2008,(12):62-63
新闻生产通常要求操作者(包括采、编等多环节相关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调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新闻作品会把“日前”、“最近”、“近日”这类表示时间的模糊词放在稿件的最前面,还有些新闻作品会用“某某”这样的词代替一些必要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12.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13.
张琨悦 《新闻窗》2010,(2):55-56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模糊推理等是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写作新闻稿件,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准确,然而,在特定语境环境中.模糊语言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客观事物不仅仅具有精确性特征,还具有模糊性特征。比如.在经济领域中,一个企业生产条件的好坏,生产能力的强弱,设备先进与落后,产品的优劣等,常常很难将其作精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语言在新闻中无疑是可以运用的。对这一点,李元授副教授在《新闻中的模糊语言问题》(见《视听界》1991年第4期)一文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广播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模糊语言自然也是可以运用的。它的运用除了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的一些共同点外,还有它自身特点,这就是以收听的需要为前提。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谈谈模糊词语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吕绍武许多新闻教科书几乎都强调新闻写作应当尽量少用或不用诸如“最近”、“不少”这样的模糊词。但新闻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许多新闻免不了要用模糊词语,若用得恰当,能起到精确词语不可代替的作用。模糊词语,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  相似文献   

16.
深刻的思想能否得到准确的表述,感人的事实能否得到生动的描写,一靠写作技巧;二靠语言的运用。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行中,不乏这样的事例,同是一件事情,一个语言丰富的行家去写,会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熠熠生辉,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有力的感染;一个语言贫乏的作者去写,尽管材料很好,写出来的东西或者像个瘪三,干巴无味,或者陈言套语,令人生厌。注重语言词汇的积累对我们每一个记者、通讯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噜苏降低了“可读性”新闻写作在语言上的要求之一,是不要有多余的字,即使在一个短句中也不例外。例如“该刊为月刊”,就不必写成“该刊每月出版一次”。语言噜(口苏)是新闻写作的大忌。它降低了可读性,延缓了文章的节奏,并且使新闻要素变得不显著。造成行文噜苏的原因很多,如过多地使用被动句式,绕圈子,打官腔,说不着边际的话,表达笼统,滥用修饰语等。但是噜苏与否同篇幅的长短不是一回事。一篇2000字的文章也许是精炼的,而一篇200字的稿件可能是噜苏的。下面是一篇关于某地灌木林失火报道里的一个句子:“停靠着的五辆营救的救护车是准备把伤员迅速地送往附近医院里的。”  相似文献   

18.
19.
新闻传播崇尚准确语言,这似乎人所共知。然而,新闻传播并不全用准确语言,还用相当多的模糊语言。那些所谓的准确语言,也只不过是模糊性较小一些。对于新闻中的模糊语言,有些人还存有偏颇之见。因此,探讨新闻的模糊语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新闻传播中的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20.
输入电子计算机的语言需要句句精确,可是生活不是电子计算机。假设有一天下午你开会迟回家,你的夫人回来更晚。你问孩子,“妈妈回来吃饭不了”“可能回来。”过了一会,又说“可能不回来。”你再问到底回来不回来,干脆回答“不知道。”这模模糊糊的回答最后归结为“不知道”,等于白问了。所以语言的含糊使听者摸不着头脑,支支吾吾容易造成模棱两可的模糊意念。《旧唐书》曾为苏味道作传,说他二十岁取进士,武则天做皇帝,拜他为相。但他做宰相只求保持个人地位和安全,处理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