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但是,其中有一句话读了难免令人费解:樊哙闯帐后,项王曰:“赐之彘肩。”彘肩,就是猪的前腿。于是手下人“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意思是说樊哙不仅接受一条生猪腿,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史记·项羽本纪》名段鸿门宴里“生彘肩”作了考察,认为在“生猪腿”、“一整条猪肘”、“一只猪肩”、“一只全猪蹄”等诸种解释中,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记载了樊哙闯营,项羽命令赐其“彘肩”,最后却“与一生彘肩”的离奇情节。其中,对“生”的注解,历来多有争论。如果我们跳出传统语义训诂的狭隘路径,立足《项羽本纪》全篇,重新审视“生彘肩”这一问题,则可以发现司马迁这一看似闲笔的安排,却在不经意间将《鸿门宴》前后刘邦、项羽政治集团间斗争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实乃生花妙笔。  相似文献   

5.
<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这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中的句子。"生彘肩"的"生"何解?课文没有注释;现行《教师教学用书》把"生彘肩"翻译为"一只生猪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写项王与沛公在宴酣之时,沛公之参乘樊哙撞将进来。这一举动,不仅未被处罚,反被项王夸为“壮士”,并赐之卮酒与彘肩。下属“与斗卮酒”和“与一生彘肩”,都超出了项王的吩咐,多了一个“斗”和“生”。怎么解释?“斗”,大的酒器,没话说。然而,  相似文献   

7.
<正>鸿门宴上,除了刘邦、项羽这两个重要人物,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等几个次要人物,其实还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宴会上的倒酒人,没有只言片语,但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上这个没名没姓的倒酒人,仅仅出现于此处,几乎相当于一个符号。如果一定要为其添加什么头衔,我们姑且称之为“项羽的亲信”。  相似文献   

8.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项羽和樊哙都可称作"英雄",二者唯一的交集就在那场"鸿门宴"上。樊哙与项羽在形象、精神、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且同为武者,樊哙的勇猛、大胆、豪爽、磊落深得项羽欣赏,所以项羽对樊哙无礼闯帐的行为表现出了格外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史记》鸿门宴中的「斗卮酒」和「生彘肩」,历来解释不一。过去有人认为「斗」字是衍文。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文。上云「赐之卮酒」,下云「卮酒安足辞」,此非泛言可知。」(《史记订补》)也有人认为「生」字有问题。梁玉绳说:「生」字疑  相似文献   

11.
黄叶 《政治课教学》2016,(Z1):69-71
教学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充分发掘文本的内涵,形成属于自己的言语感悟、思想认识,而不能被教参、教学设计之类的"先入为主"而影响了自己的洞察力和创造力。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的一些不当之处,如:《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一句的"生"字,应通假"牲",意为"煮熟供食用的牲肉";《师说》"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字,应解释为表示感叹语气的副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中的"英发"一词应解读为"(新婚的)周瑜的‘雄姿’就像鲜花绽放(那么鲜亮耀眼,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2.
浓淡有致 韵味无穷——谈鲁迅小说里的“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更是一个非常讲究“吃”的国度,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吃”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泱泱大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苏轼有“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洒脱;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鸿门宴》里的樊哙吃掉一只生猪腿,赢得了项羽一声“壮士”的赞叹;《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先后偷吃过王母的蟠桃、五壮观里的人参果,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人刘辰翁对《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上的人物描写赞不绝口,称道这段描写"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节选《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虽篇幅不长,但上至项羽、刘邦,下至项伯、樊哙,人物性格个个鲜明。无论笔墨着多着少,都像浮雕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善良与狡诈,悍勇和怯弱,目空一切与随机应变,老谋深算和足智多谋,种种性格  相似文献   

14.
<正>《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普通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在写到沛公逃宴时有这么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令人疑惑。该句由"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三部分构成,争论的焦点是第二部分的"与"字该如何解释,如果解作连词,前面的"独骑"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樊哙复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意思是:樊哙把他的盾反放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的上面,拔出宝剑切着吃它笔者认为,课本上“复其盾”中的“复”字宜用“覆”字,这是因为: 一、“复”是“復”与“複”的简化字,而“復”、“複”与“覆”是古时即有的几个不同的词。因此,“复”与“覆”  相似文献   

16.
释“步走”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选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写沛公逃宴,向张良交代留谢项王的手续后,有这样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间行,”(第85页)其中“步走”一词,有的教师讲解为“步行”,说沛公放弃随从的车骑,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步行,从(?)山下面,取道芷阳找便道走。这样解释,前后有些矛盾:“沛公……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这成什么话呢?  相似文献   

17.
历来人们都试图从项羽这个角度来解释鸿门宴"樊哙闯帐"的情节合理性,李怡安老师认为项羽不杀樊哙是由于英雄惜英雄(参见<语文学习>2005.3<英雄惜英雄>一文),也是在这个大的阐释背景下衍生的观点,但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8.
陈小宝 《学语文》2011,(1):67-67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文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一句,译释岐见颇多,例如:  相似文献   

19.
疑问代词“何”一般代事,疑问代词“谁”一般代人,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并非尽然。在《鸿门宴》中,叙述樊哙闯帐后,项羽问道:“客何为者”,教参译作:“客人是干什么的?”不够准确,因为从张良的回答“沛公之参乘樊哙也”看出,答句答的是“什么人”,如果将“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则张良的话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20.
在《鸿门宴》中,刘邦的部下樊哙得知宴会上气氛紧张,为保卫刘邦而闯营。项羽面对樊哙英勇且凌然不可欺的气势,感到十分惊愕。在张良介绍完樊哙的身份后,"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对于"斗",教材没有单独注释,但对"斗卮"的注释为"大酒杯"。很明显,"斗"在这里就是"大"的意思。但仔细考究古代文献典籍和平常用语,"斗"主要表"小"的意思,和"大"似乎联系不大。如"斗帐",就是小帐;"斗食",是指古代俸禄微薄的小官;"斗室",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