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喻体给人带来的联想往往不一定相同。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比喻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必然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改动;要是忠于原文,那么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明白比喻的含意。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中的一些具体实例,试图归纳总结翻译比喻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领会文章的深层含意福建省永春三中陈子良阅读文章,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更要领会其深层含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探讨领会文章深层含意的方法。要领会文章的深层含意,必须层层剖析文章,从基本内容去理解。例如《〈还乡梦〉自序》这篇文章,文中有一句“在北美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Grice提出的理论,人们在日常会话中,总是遵守着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目的在于有效地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然而人们在实际交往的过程中,又常常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意,为语言的理解带来困难。Grice的合作原则仅从微观方面解释了会话含意的产生。本文认为:对会话含意的理解推导,应结合宏观方面,从常识、文化背景、语境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现代诗人曾卓的代表作《有赠》,是诗人在最艰苦的岁月中创作的,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即使是遍体伤痕,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诗人把自己的诗作看作“闪耀在生命炼狱中的光点,开在生命炼狱边的小花”。  相似文献   

5.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学说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意;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意。运用格赖斯的会话含意学说可进行会话含意的推导,并进而深入地探究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此外,会话含意与话语分析、生成之间也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我们可以运用会话含意学说对话语进行分析,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看了学生们在寒假里写的作,感触颇多《写春联》(过年喽》让我重温过年的快乐:《雪》给我带来如诗如画的美感,让我感受到在冰天雪地里打雪仗的快乐;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张冬梅同学写的《数学,你恨我吗》。  相似文献   

7.
陈钊安 《成才之路》2011,(17):56-56
音乐是人文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乐章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愉悦,还能使人领略到各种复杂细腻的情感,诱发人的内心产生奇妙的美感。一、感受音乐美,获得愉悦感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对音乐进行聆听和欣赏,感受自然而然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刊登了厉佳旭先生的文章《维纳斯真的必须失去双臂吗?》,在这篇文章里他对清冈卓行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残缺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并不能带来美感。2007年第8期上发表了唐子江先生的文章《可贵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的自然力独具神韵,在人物刻划上表现了人物粗犷的精神,它给人的不是妩媚、宜人的美感,而是原始、野性、苍莽、狂暴的力度感,即:粗犷美感。  相似文献   

10.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教材处理之我见庞晓丽阅读文学作品,常给人以这样的启示: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独特的美感。独创的艺术形象,来自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也来自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这种独特性,既是给读者带来新鲜独特...  相似文献   

11.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中,塑造了一位优秀母亲葛笃德的形象。读罢这部小说,不由得引发了我关于怎样做母亲的思考。葛笃德生活于西方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虽然与那时相比,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葛笃德的教育生活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正如裴斯泰洛齐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从不因为人们的见解而与人争论;可是有一点,那能使人善良、正直、忠实、高尚的,那能教人既爱上帝又爱世人,那能给人的家庭带来幸福与快乐的道理,在我想来,应该是无可争论的,应该是我们所有的人和所有我们的人都牢记在心里的。”  相似文献   

12.
《齐物论》是针对“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异化的现实问题有感而发的,其主旨是阐释其“人应该以齐同地之心境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基本人生态度,引导人类走向内向的精神解脱之路。《齐物论》集中体现了庄子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翠翠》更倾向于审美化的表现,《菉竹山房》的世俗之气则浓重了许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通过此对比学习与思考,能让我们从作家创作的不同思想情感背景、从作品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从作品的不同创作风格等角度深层次感受体会作品带来的思考和美感。  相似文献   

14.
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喻体给人带来的联想往往不一定相同。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比喻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必然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改动;要是忠于原文,那么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明白比喻的含意。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中的一些具体实例,试图归纳总结翻译比喻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美感是艺术和自然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和体会,在书籍装帧中同样缺少不了美,因美产生艺术性,因美产生观赏性,它是不同时代书籍装帧艺术性“性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诗是文学的宠儿.诗的语言一字千金.思想蕴藉深远。给人深刻启发。给人无限美感。中国是诗的国度.随手一拈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引诗人课堂.一定能给语文课堂带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7.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近几年《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始终不变的要求。它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所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意。笔者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潜心研究发现:在对重要句子的考查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比喻句。如何做好这一类题呢?  相似文献   

18.
《舌尖上的中国(一)》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很多侧面,呈现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在这部充满了艺术美感的记录片中,经过导演独到的叙事方式,配合唯美的画面,创造性地根据表现的内容融入艺术语言精髓,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风格的美学意境。该记录片中语言的美感主要包括节奏美、跳跃美、情感美、雕刻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沈从文都市题材领域的小说创作,从小说主人公展现出来的病态人格的角度入手.揭示出小说中病态人格下的都市异化给读者带来的阅读美感,这种美感建立于沈从文独特的道德情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金远亮 《学语文》2012,(1):44-44
正确理解句子含意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句意理解了,段意就清楚了,段意连接起来,篇章就有眉目。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中经常通过理解句意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含意”这一考点的题目在高考试题中往往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