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我们的同行得不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肆意被人侮辱、侵害的现象发生,令其工作没有安全感、没有成功感。然而近些年屡屡发生的多起教师被打、被辱、被弑的事件,虽然原因不一,但也多多少少暴露出了隐藏在教师内心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些危险信号。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特别是突破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我们的同行得不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肆意被人侮辱、侵害的现象发生,令其工作没有安全感、没有成功感。然而近些年屡屡发生的多起教师被打、被辱、被弑的事件,虽然原因不一,但也多多少少暴露出了隐藏在教师内心不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想在专业成长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必须要有强烈的成长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成长的动机和兴趣。没有成长意识,教师的成长免谈。一个教师是不是有成长意识,可以看他有没有做到"四自":自愿、自觉、自律、自立。成长意识从哪里来?来自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改变人。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  相似文献   

4.
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由此看来,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要善于突破自我认同危机的瓶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突围。一、从自卑中突围出来有人这样说过,原来世界上我们最不了解的人,竟是自己。教师要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就应充分认识自己,充分认同自己。一要走出封闭的自我,主动融入集体。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勇于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大  相似文献   

5.
总结我国德育的经验教训,合理定位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理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应将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定位于培养和塑造合格的公民,倡导、普及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本文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容,论证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总结我国德育的经验教训,合理定位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理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应将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定位于培养和塑造合格的公民,倡导、普及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本文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容,论证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做人,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的够格公民。”就学生个体而言,学生成长的最终目标是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公民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而通过公民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步锻炼学生的公民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是学生终身幸福的基石。公民教育将带领学生顺利、和谐地走向社会生活,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因此,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高校理应承担的时代责任。本文着力从高校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以及德育工作三个方面探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瓶颈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高校理应承担的时代责任.本文着力从高校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以及德育工作三个方面探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学德育领域的延伸与深化:现代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对公民教育的研究尚停留在探讨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且没有在中小学中真正实施.根据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当今中国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提出将公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深化,并分析其缘由、内涵和实施步骤,探讨如何在学校德育领域将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以期能顺利推进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专业成长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教师如何突破自己在成长路上的瓶颈约束,要求教师努力创新,勇于探索,突破自己原来的"围城"——突破专业成长中的困惑,突破保守陈旧的思想观念,突破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常态,不断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实现专业成长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事,必须是有感而发。由心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章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即所谓“诗言志,歌咏言”之类也。学生们不可能时时都有感而发,而在他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逼着他去写作文他又怎么能写出来呢?教师逼得紧,也只能糊弄了事。乱编乱抄一气。我们从学生的文章中看到了太多相似的事例,什么拾金不昧、礼让待人。千篇一词。似乎千百个学生有同样的面孔、同样的好恶、同样的思维,看不出一点个性特色。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以及人的好恶感都在剧变,是那样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
吴良福 《上海教育》2002,(14):11-12
我校前身是1892年创办的中西女中和1881年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历经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学校始终强调以清晰的办学思想来指导实践,不断形成了适合女性发展的管理理念。在新的世纪,学校在继承女子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自我发展为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同,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这种认同感。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进行的,其中学校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必要条件,这已经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检验。但是在中国,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国民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过程。本文从我国公民教育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谈起,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建立我国的公民学,要目标明确地按照步骤和阶段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成长是一条循序渐进、螺旋递升、追求生命质量至高的道路。教师是特殊的社会公民,他有着和其他社会成员不同的成长规律:文化意识伴随教师度过人生的全部历程;在“传道受业解惑”中展示自身的生命价值;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得到世人的尊敬。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足自己的专业去终身学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甘当人师,立足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探索,以此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境界。  相似文献   

19.
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像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和保存美的眼睛。感恩也像娇贵的花朵.需要人细心灌溉和扶植。[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的背景下,深圳市政府首次依普通公民的申请,向吴君亮团队公开了本级政府2008年部门预算,由此拉开了我国政府向公众公开财政预算的序幕。但是我国政府向公民公开预算刚刚起步,还面临着政府官员及公众信息公开意识薄弱、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以及政府预算过于笼统专业化等诸多瓶颈。因此,需采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建设,细化预算编制、使公开预算内容“平民化”,在人大常委会下设预算委员会、强化人大预算监督以及推进财政电子政务发展等策略,以推进政府预算公开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