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带电? 答.由物质的结构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同时,又有脱离原子核的吸引成为自由电子的倾向.在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中,使某个物体的核外电子得到能量而离开原子.这些电子有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从而使两个物体都带电.  相似文献   

2.
冬天,在天气干燥的傍晚,当你脱掉毛衣时,会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如果在黑暗处,还会看到许多小小的火花.这时,如果你的手碰到金属的把手、栏杆,还可能会遭遇一次轻微的电击,感到手臂发麻.哇,好奇怪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核外电子在绕着原子核就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高速地旋转着.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是不同的,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跟它相摩擦的那个物体,由…  相似文献   

3.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核外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相等,原子处于不带电的中性状态.当中性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不相等,物体就带了电.用摩擦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原子核失去电子,从而该物体带正电,而另一物体由于得到这些电子而带上等量负电.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这种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电荷之间相…  相似文献   

4.
实验一 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已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 .观察 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大 .思考 课本上指出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实验中应会发生电的中和使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 ,为何会变大呢 ?原来 ,两种物体摩擦后各带什么电荷 ,是由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的差异决定的 .玻璃与绸子相比 ,玻璃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较弱 ,二者摩擦后 ,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绸子上 ,从而使玻璃棒带正电 .于是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玻璃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是否一定带正电呢 ?答案是否…  相似文献   

5.
起电与验电     
所谓起电,就是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其方法有以下三种: 1.摩擦起电。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带电物体,在相互摩擦时,由于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电子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带负电,并且两物体所带电量相等。  相似文献   

6.
夜晚,你在黑暗的房间里脱下尼龙或涤纶衣服的时候,常会看到闪光并听到碎碎啪啪的响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物质是由带电的微粒组成的.通今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总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是中性的,对外不显电性.但物体间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较差的物体就会失去电子,带上正电;另一物体得到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士。果物体是绝缘体或被绝缘,那么,电荷在物体上不发生转移,我们称它为“静电”.人们在活动时,衣料之间由于相互摩擦而出现电子的转移,带上静电.尤其是尼龙、涤纶一类衣服,静电…  相似文献   

7.
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答: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即电子的得失过程.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摩擦起电不是“生电”,因为电荷是不能创造的.电荷本来就存在于物体中.构成物质的原子中,其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通常这两种电荷的电量相等,所以不显电性,两物体摩擦后,原来存在于物体里的正、负电荷重新组合,但它们的总电荷数仍然不变.问: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答: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因而物体呈中性.由于不同物体(如毛皮与硬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  相似文献   

8.
1.电子与电荷电子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带负电;电荷的概念是人们对电的一种传统认识.在古代,人们因不了解电的本质,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因而把电称为电荷.物体“带了电”和“带了电荷”是同一个意思.实际上,现在人们所说的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正负离子等.显然,电荷这一概念的范围要比电子广得多.2.中性与中和物质的原子结构告诉我们: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有几个质子,核外…  相似文献   

9.
1932年,原子核式结构理论基本形成。这就是我们对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宇宙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显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相似文献   

10.
谢欢 《中学理科》2004,(10):13-18,51
电现象的本质在于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具有电的结构.一切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内部的正、负电荷量是相等的,原子对外呈中性,因此物体通常也呈中性.如果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那么原有的正负电荷平衡被打破,就对外显示电性.原子失去电子,就带正电,叫正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就带负电,叫负离子.物体的带电现象正是由它的原子失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