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为了区别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创设了“信封拉纸”的情境。教师拿出一个信封,信纸露出一部分,然后神秘地问学生:“藏在信封里的信纸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此时,教室里像砸开了的锅一样,长方形、正方形的呼声此起彼伏。最后,教师小心翼翼地拉出信纸,学生看着教师拉出的是长方形纸,猜对的学生鼓掌叫好,猜错的学生要求教师再来一次。此时,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作出判断。教师第二次拉出的是正方形信纸,第二次的场景比上次更热烈,这次猜对的学生激动着从座位上跳起来,并高喊着“耶、耶”。此情此景。让激师感受到学生的天真与热情。  相似文献   

2.
现行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26页第一道习题是: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建议的: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挑选出一样长的小棒;然后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长方形。在教学实践中,这道习题的设计会对一年级学生产生以下负面作用:一、不利于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有四条边课堂教学中,当老师问“正方形有几条边”时,学生会回答“正方形有4条边”,这是正确的;可当老师问“长方形有几条边”时,学生会回答“长方形有6条边”,这就是错误的了。细细品味,何以如此?根源就在于老师让学生用…  相似文献   

3.
反思一:操作活动是否要有明确的探索目标[案例一]“图形的拼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教师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并且在长方形纸  相似文献   

4.
案例: 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折一折,然后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不一会儿,硕果累累。略去教师的引发部分,重组学生的交流内容,摘录如下: 一组:“我们组用重合法把长方形纸片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对折,发现了长方形对着的边一样长。” 二组:“我们组把正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相似文献   

5.
李青 《云南教育》2002,(31):39-4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1.电脑出示。师:它们各是什么图形?生:左边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2.教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师:长方形有几条边?你们数数看。生:长方形有四条边。(师板书:四条边)教师请一名学生用电脑演示长方形的边并数数条数。师:那么你们会用同样的方法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生: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师:谁来数给大家看?(指…  相似文献   

6.
折纸的学问     
黄歆妍 《小学生》2010,(2):72-72
今天,我在家里折纸,发现了一个秘密。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边折1次。变成了2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纸对边折第2次,变成了4个正方形。接着进行第3次对边折,变成了8个长方形。再进行第4次对边折,变成了16个正方形。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每次对边折的结果都是双数,而且总个数就是把两个折纸前的数加起来。  相似文献   

7.
听“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的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1/3。旁边一起听课的老师小声说:“能折出‘1/3’吗”我知道这位老师并非认为上课教师提出的操作任务有何不妥。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在思考一个问题而已。当时笔者边听课边思考了一下,未果。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各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刀、尺子、三角板等)通过剪、量、折、比等各种方法,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学生探究了长方形的特征后,接着进入了探究正方形特征的学习环节。当我要求学生拿出材料袋中的正方形纸片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有正方形纸片。”这时我意识到在课前准备方面疏忽了。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那如何化解此时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9.
精彩片段一:师:同学们,这个信封里面藏着很多平面图形,到底是什么图形呢?猜一猜,并说明你猜测的理由。(教师边说边从信封里拉出了长方形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第一册,学生就开始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第三册,学习直角时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到第五册,通过用尺子量的办法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这个逐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认识的过程中,折纸方法可以在教学中反复运用。其具体做法是在各个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制作许多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发给学生去折,不要限制折的方法,不要指明寻找什么关系,只需鼓励学生利用折叠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存在的性质。这样,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现的结论是丰富的。他们大多能够…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本人参加了市小学数学新课程赛课,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在试教的基础上,我对教学作了进一步改进与处理,使得原本平淡、沉寂、缺乏生成的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比赛中屡次获得全场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本次赛课对本人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与自身小学数学专业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下面就撷取前后两次教学的三个片段进行对比,谈谈优化课堂预设的几点认识与建议。[课例A]片段一“: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师: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  相似文献   

12.
一、教要得法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时,许多教师历来的做法是:让学生剪下许多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再用这些正方形小纸片去拼摆出长方形并数出长方形的面积,最后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一次,我无意间发现学生写字用的小字格纸有个特点,就是每个字格正好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于是,我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有意采取以下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字格纸,然后让学生任意沿线剪下一个长方形,并标出所剪长方形的长与宽,接下来,师生之间开展“猜一猜”游戏:学生汇报所剪长方形的长与…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归纳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活动 ,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一、导课同学们 ,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出示长、正方形卡纸 ,问 :“这是什么形状的?”边贴在黑板上。提问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除了这些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板书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二、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位数学教师,教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后,上了一堂颇具特色的复习课。课前,他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小刀,并用纸制作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每人所制作的正方形边长各异。上课时,在复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后,他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能把手中的一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这当  相似文献   

15.
曹金 《云南教育》2003,(31):37-38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学生第一次较系统的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教学时,应注意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一、在观察、操作中,学习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开始,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下图)等图形,要求按这些图形的特征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可以将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四边形归为一类,问其理由,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出: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那么像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呢?(四角形、四边形)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相似文献   

16.
反观目前的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教师能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但“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观点强加给幼儿,忽视客观事实和幼儿的主动建构。“一个正方形变成了几个长方形”在中班“铺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折、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变换图形,并贴在相应的“路洞”(用硬板纸做成)里。操作之后,教师问一幼儿是怎样变图形的,幼儿答:“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教师接着问:“用几个正方形变成几个长方形?”幼儿说:“用一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教师觉得这一说法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17.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我在大屏幕上演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把看到的和得到的结论说一说。本来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的目的只是巩固。谁知有一个学生回答“:我看到正方形变成长方形了。”当时我一愣,同学们也丈二和  相似文献   

18.
贵刊2005年第11期上刊登了黄红成老师撰写的《探索“有价值的数学”》一文,文中从“有用的数学”、“激趣的数学”和“悟理的数学”三个方面阐述“有价值的数学”。笔者阅读后,受益匪浅。但笔者对文中最后一个案例,不敢与黄老师苟同。笔者认为此案例至少有两点欠妥:一是解释欠妥。授课教师在解释“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哪个面积最大时”,认为正方形比长方形面积大的原因是“正方形的四条边分得很均匀,而长方形的长和宽悬殊越大,面积也就越小”。当学生问教师:“既然正方形的每条边分得那么均匀,可面积怎么没有同样周长的圆…  相似文献   

19.
一、课例研究内容的确定“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上海“一期课改”第五册教材的内容,学生在此初次接触周长概念,至第十一册还有一次圆周长内容的学习。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重点放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建立上,关注让学生会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技能,相对忽视了学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认识正方形的基础上,我试着采用了看看、比比、讲讲、撕撕的方法,让幼儿认识长方形,效果较好。老师先出示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幼儿观察,启发幼儿说出这两种几何图形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再发给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以及小棒,让幼儿用小棒量一量、比一比,再折一折,启发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和右边一样长,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不一样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